2018年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在京发布《我国沿海运输大通道规划建设思路》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尽快形成高铁为骨干的高效复合型沿海运输大通道。
报告所指的“沿海运输大通道”北起辽宁丹东,南到广西防城港,长约5000公里,贯穿沿海5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是一条大容量、高速度、多方式的复合运输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教授认为,沿海地区是新时代统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制造强国一系列强国战略,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陆海统筹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承载地和关键区域。
“交通基础设施是新时期沿海地区发展的短板。沿海地区整体交通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内陆,但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孔令斌表示,沿海高铁通道尚未贯通,建设时序和建设标准缺乏整体统筹。沿海地区陆路主要客货运输通道能力高度紧张,京沪通道的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部分区段能力利用率均已达到90%以上,东南沿海高铁平均客座率达80%以上。空域交通瓶颈凸显,人口密集区交通运输设施严重供不应求,港口缺乏分工,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城市群内部城际交通运输网络严重滞后,限制了城市群的发育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励雅认为,几乎所有发达沿海国家都把沿海运输通道建设作为其富国强民的重要国家战略加以推行。从国际经验来看,沿海运输通道通常是国民经济经历高速增长后、谋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沿海运输通道,需从“点-线-网”三个层面,合理选取沿海综合枢纽节点,科学定位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职能,保证沿海通道与其他通道的密切配合,牢固树立生态保护和跨区域统筹规划思想,最大限度实现沿海运输通道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报告提出规划建设沿海运输大通道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重点弥补沿海通道发展的短板,有效缓解沿海通道能力紧张的问题;到2025年,形成纵贯南北、衔接东西、陆海统筹、结构协调、高效快速的沿海运输大通道,实现相邻城市群之间“一日交通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交通品质和效率的追求,支撑沿海地区的全面升级和整体现代化,为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沿海运输大通道规划建设思路:一是建议尽快实现各区段沿海铁路通道贯通,新增沿海高速铁路,规划建设横向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积极研究超高速交通等新技术在沿海地区的应用前景和空间布局。二是推进沿海交通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和分流路线建设,加强纵向高速公路通达能力。三是建设世界级门户枢纽体系。推进区域港航资源优化整合和港口的合理分工,强化多式联运大通道建设,建设津冀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级港口群,有效提升东南沿海、西南沿海港口群辐射能力。构筑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体系,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北部湾多核心机场体系,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四是建设城市群内部互联互通的城际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五是构建跨区域的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积极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近海内贸干线运输,鼓励铁路、水运绿色交通方式发展,促进沿海地区形成合理的运输结构。促进轨道交通优先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结合,完善促进枢纽综合开发的体制机制。树立跨区域统筹保护生态思想,减少沿海运输通道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