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船长
1
省域经济频繁挤水分
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这是中国2017年的成绩单。GDP突破80万亿,2010年以来增速首次加速,一切看起来很美好。
但对于地方政府的大员们,或许有些纠结,甚至郁闷。
1月16日,内蒙古下辖的包头市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财政收入虚增空转。包头市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271亿元,剔除虚增空转因素的实际收入约为130亿元,因此2016年包头市虚增空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亿元,注水率超100%。
承认经济数据注水首次扩展到了地级市。此前,自曝家丑的还有天津滨海新区、内蒙古和辽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承认政府财政收入存在虚增空转,工业增加值也存在水分。根据财政审计部门的核算,16年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核减530亿元,占当年总量的26.3%,相应地调减17年预算收入目标至1703亿元,并且,核减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约占16年内蒙古GDP总量的15.6%。
紧随内蒙古之后,“天津广播”在其微博中披露,由于将GDP统计口径由注册地改为所在地,滨海新区2016年GDP由10002.31亿元下修为6654亿元,2017年其GDP预计7000亿元,同比增长5.2%。因此,16年滨海新区GDP在天津占比也由修正前的56.1%调减至45.8%。
早在2017年1月,辽宁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2011年至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累计虚增财政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 。
自曝家丑,承认GDP注水,这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首次。但中国的宏观数据向来不被人信任,尤其是GDP,多年来各省区的GDP总和与全国GDP总是对不上,这么多年甚至深入人心,这下来了实锤,群众纷纷“拍手称赞”。
2
为何此时挤水分?
既然情况这么明了,中央也不可能不知道,但为什么是这个时候都出来“挤水分”?
有果必有因,有几条线索可以追寻:
首先是“唯GDP论”式微。
GDP考核,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成文的规定,官员的政绩全看经济数据的好坏,自然高举GDP大旗,摊大饼式发展。但在2015年前后,国家开始淡化GDP考核,高质量的发展,才是今后的重中之重。
二是,税费改革的大背景。
在分税制和营改增改革后,地方税收多半交给中央,“前任”们编造的经济数据越高,需要上缴的税收越多,但下滑的财政收入无法弥补财务支出和债务缺口,连环谎言便无以为继。到了承受临界点后,只能自曝家丑“清零”过往成绩,重新来过。
三是,一个方案的出台。
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将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于2019年实施。
根据《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核算由现行的省级统计机构核算,改革为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国家统计局和省级统计机构共同开展的统一核算。
从核算方法看,改革后,地区生产总值将依据统一的核算方法,利用地区与国家相衔接的基础资料,统一核算。
统一核算,意味着地方政府虚增编造经济数据的空间几乎没有了。2019年实施,留给地方政府调整的时间仅剩一年。2018年主动曝出来还能留下积极承认错误的好印象,若到时被中央通报,连个下台阶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趁着今年“两会”,先找个台阶下了再说。
3
GDP造假的深层次逻辑
或许,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逻辑。
一是南北方经济的差异。这次曝出来GDP造假的三个省份都属北方。改开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南方省份经济活力强劲、创新不断,总体实力反超北方。
▲图片来源:吴晓波频道
北方经济多以重工业为主,国企居多,政绩理念重;南方经济以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民企居多,思想开放。于是,发展的理念不同,在GDP考核方式下,北方省份多出现“虚报”数据,南方省份,尤其是经济大省,多存在少报瞒报情况,以避免多向上面缴税。
财政收入乏力的情况下,虚报的省份开始“战略性哭穷”,无非是多向中央要点钱。包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收入下降49.3%,这才是包头叫停多条地铁线建设的真正原因。
二是,经济有点热,需要降点温。
有人会说,中国经济都这么不景气、都L型发展了,你说经济有点热?别忘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重提出的GDP目标是6.5%,年底结果出来却是6.9%。结果是好的,中国经济显然有所反弹,但超出了中央的预期。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防范重大风险,挤出水分,也是理所应当。
最后,开个脑洞。若照此发展,中国经济在几年内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老大不是那么好当的。那些非洲兄弟们、各种国际援助、借债,都会纷纷找上门来,世界老大是要承担国际责任的。
但19大明确,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总量,其他各方面都还没做好当世界第一的准备。因此,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必须先把内部的问题整理好,把各个地方调理好,才能真正做到与世界竞争。
挤点水分,才是第一步。
4
下一个会是谁?
从全国来看,无论是GDP注水,还是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都难言是个别地方的特有现象。那么下一个会是谁?
不妨来看下面这张图,答案就在其中。
其中:
1、2016年,黑龙江、山西、辽宁的GDP增速在全国垫底。
2、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的财政收入在全国垫底;而吉林、广西、黑龙江、新疆、山西的增速垫底。
3、财政收支差额上,云南、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居后五名。
4、财政自给率(一个地区的收入能覆盖支出)上,宁夏、黑龙江、甘肃、青海、西藏居后五名。
5、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与财力之比)上,贵州、辽宁、内蒙古、云南、陕西居前五名。
6、将以上指标叠加,有两项重合的都意味着财政收入缺口巨大、债务压力不堪重负。黑龙江、甘肃、山西、云南、辽宁是问题较大省份。
再加上以下新闻佐证:
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
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反馈结果也点名批评,内蒙古和吉林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黑龙江、吉林、云南、山西、云南、甘肃,下一个,或许是下一批GDP主动“挤水分”的省份,就在他们之中。
目前正值地方“两会”召开季,盯紧他们的政府工作报告,拭目以待。
最后提醒一句,在中国的媒体监管环境下,你能看见的报道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GDP造假自曝家丑的核心,不在于“家丑”,而是为何“自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