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19日电(罗琨)找个好单位,拿个“铁饭碗”,曾经是许多人理想的择业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由职业者这一群体正在兴起并逐渐壮大。他们接受过高等学历教育、有一技之长,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说并非难事,但他们最终选择了成为自由职业者。
青年艺术家王明青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主修雕塑专业。2012年毕业至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上过一天班”,“不知道朝九晚五是什么滋味”,现在的他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平日他都专注于雕塑作品的创作。
青年艺术家王明青。 受访者供图
不被家人理解:亲姐姐曾说我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在2012年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前,王明青一直是家里人的骄傲。出生于湖南农村的他天资聪颖,求学道路颇为顺畅,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2009年又顺利保研清华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的时候,王明青满怀热情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因此“完全没有找工作的想法”。他在北京顺义的后沙峪租了个房子,直接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一门心思搞创作,期间他的作品也经常参加各大展览。
尽管收入不成问题,但是刚开始对于家里人来说,王明青的工作并不为他们所理解。“你跟他们说你的作品又去哪儿展览了,他们感受不到你的价值。”
而由于工作室的环境比较简陋,王明青甚至被前来北京看望他的亲姐姐质疑:你现在的生活和乞丐有什么区别?
每当这个时候,王明青只能借创作来纾解这种不为家人理解的愁闷。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零工经济”的兴起,人们对不同的就业观念接受度也逐渐提高,家人和朋友也越来越理解并支持他的选择,现在姐姐也会为他的微信公众号宣传出谋划策。
德勤在对30个国家近8000名被访者调查后,发布的《2017千禧一代调研报告》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1984-2000年出生)更喜欢自由职业者或基于灵活或短期基础上的咨询顾问,这种偏好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更是达到37%。斗米平台用户调研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社会中基层就业人群中有55%的人更喜欢临时性的工作,因为更自由灵活,这便是社会观念层面改变带来的影响。
那些关于自由职业者的误解和真相
2015年,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相关机构调研发现,自由职业者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职业”,“收入高”、“可任意支配时间”、“工作场所自由”三大理由极具诱惑力。
不过,对于王明青来说,这三大理由更像是外界对自由职业者的误解。“工作场所的确自由,但这也意味着你要随时准备搬家。”从毕业到现在,王明青在北京换了好几次工作室,搬了好几次家,从顺义的后沙峪搬到毗邻798的黑桥,再到如今工作室的所在地宋庄。
至于“可任意支配时间”这一点,王明青也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觉得艺术家很散漫,但实际上我每天都是六点起,11点之前开始休息,每天在创作上花至少8小时。”
此外,尽管相当一部分像王明青一样的自由职业者收入尚可,但他们在社保和公积金等保障体系的缴存上却也存在问题。“平常我不太擅长打理这些事情,目前我仍是在老家缴纳社保,公积金一直没交。”王明青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17)》指出,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税收与社会保险的核算和缴纳会因就业方式的灵活而更加复杂。上述报告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就业方式的调整,对我国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并建立居民收入大数据收集制度,综合家庭结构、就业类型,在完善个人所得税申报体系的同时,增强税收和社会保障的互通机制建设,建立自由职业者“按税定保”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