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猪北移为哪般
2018-01-19 14:0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南猪北移为哪般

一段时间以来,雏鹰农牧、温氏、大北农等多家上市农牧企业公布了养猪场新建或扩建计划,人们发现,一个共同点是指向了东北地区。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以来,南方水网地区生猪调减超1600万头。近两年,国内大型畜牧业龙头企业相继布局东北。初步统计,东北四省区在建生猪养殖项目投资已经超过615亿元,2018年底前可新增出栏1540万头。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在环保政策倒逼以及比较优势驱动下,生猪养殖正加快挺进东北地区。

环保倒逼南方地区限养禁养

日前,多个地方政府公告了其限养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关闭拆除情况。2017年全年,福建南平市共拆除关闭生猪养殖场7180家,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可养区内保留的生猪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在拆除禁养区内养猪场同时,对养殖业提出新要求。首先是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小区规模养殖,以便于统一治污;其次引导养殖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当地96%的退养户实现了转产转业。

从畜牧业发展环境来看,环保压力对规模养殖的约束趋紧。原来农民既种地又养猪,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环保压力较小。现在专业化分工,种地的不养猪、养猪的不种地,粪污无法还田,污染问题随之即来。尤其是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标准趋严,养猪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在南方水网地区尤其明显。据了解,有10个省份已经划定生猪禁养区,多地要求全面关闭拆除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户和可养区内不能达标排放的生猪养殖场户,这大约影响2000多万头的生猪出栏量。

南方水网生猪调减开始于2016年初。当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现状,在评估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对全国养猪区域进行了明确划分。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等南方十个省份被划为约束发展区,东北四省区被划为潜力增长区。《规划》提出,约束发展区环境压力大,要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提高粪便综合利用水平;潜力增长区资源优势明显,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

江西播恩集团是一家以饲料为主营业务的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邹新华说,环保升级倒逼畜牧业转型升级,是挑战也是机遇。就目前来看,对公司是利好,2016年公司销量增速为65%,2017年增速达76%。“我们的目标客户是母猪存栏250头至2500头的养猪场。虽然环保压力增大,但全国范围内规模养猪场群体却在扩大,所以饲料销量随之增长。”

东北养猪业优势得天独厚

不久前,四川省福元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考察了东北生猪市场,他告诉记者,从畜产品开发上看,东北地区土壤、空气和水源等生态状况都比较好,畜禽养殖防疫的天然屏障优势得天独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品牌化发展方面,这是很大的资本。

为何养猪企业青睐东北?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分析说,东北四省区产业发展有基础。从生产看,东北地区是新兴生猪产区。“十二五”期间猪肉产量年均递增3.9%,明显高于全国1.6%的增速。从市场看,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输出地。四省区每年生猪净调出量超过580万头,生猪价格涨落已经成为全国生猪价格变化的风向标。从成本看,东北地区在人工成本、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据调查,东北四省区养殖业雇工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至30%。与中原和南方水网地区比,东北养殖用地相对宽裕,这是绿色发展的潜力所在。

全国畜牧总站体系建设与推广处副处长杨军香说,饲料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70%,而玉米又占饲料的70%。所以企业在东北布局,饲料就地收集加工,不仅能更好保证饲料质量,也能节省不少运输费用,这使得东北地区猪饲料单价比其他地区每斤便宜近0.1元。据测算,一个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的养殖场建在东北,一年饲料成本比在南方减少480万元。且近年来,国家在东北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政府对从事玉米饲料加工的企业给予补贴。

从环境承载来看,东北地区也优势明显。目前,东北四省区生猪年出栏量仅为7100万头左右,不及四川一个省的出栏量。沿海地区、水网地带禁养限养,逼着畜牧生产北移,东北广袤的土地有足够的接纳能力。按每亩地每年消纳5头商品猪的粪尿测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耕地承载率分别仅为9.5%、8.5%、6.2%和7.4%,四省区还有2.67亿头猪当量的承载能力,实施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有很大空间。

东北地区自身加快发展畜牧业的要求也很迫切。东北是粮食主产区,当前玉米产量过剩,面临去库存压力。按照每头猪每年消耗180公斤玉米计算,东北地区生猪出栏量翻一番,需要消耗玉米约1400万吨,占目前东北玉米年产量的14%。玉米种植带和畜牧养殖带紧密结合,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条普遍经验,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畜牧业发展落后于其他畜牧主产区,这是一个短板。业内认为,东北粮食主产区不仅能搞好“大粮仓”,还要建设“大肉库”。

全国生猪产能充足供给稳定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王珺说,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新旧矛盾交织叠加。一是环境压力加大。生猪养殖粪便污染、种养脱节等问题日益突出。二是资源约束趋紧。土地资源短缺成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三是国际竞争加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猪肉进口的压力加大。

记者在很多地方采访发现,由于养殖业没税收,富民不富县,又占用了当地的土地指标,加之畜禽养殖粪污处理难,一些不属于限养区的地方对发展畜牧业生产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认识不足,重“堵”轻“疏”,不合理设定养殖限量,简单关停养殖场,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鼓励、不支持,许多沼气工程闲置,不仅不利于畜禽养殖粪污问题的解决,也对当地畜产品稳定供应造成了一定影响。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国因禁养减少生猪存栏3600万头。

当前南猪北移趋势明显,大企业纷纷在东北四省区建场,业内测算,如果产能完全释放,将新增出栏1亿多头。“当前,为推进绿色发展,养殖布局正在积极调整。对生猪养殖来说,既要保供给又要保环境,也就是既要吃上猪肉,又要不闻臭味,找这样一个平衡点。”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说,这是生猪产业发展应该正视的问题,如果环保方面不达标,规模养殖可以说寸步难行。近年来,大型养猪集团、饲料企业都发布了未来养猪计划,若这些目标最终实现,增加的产能将可以按照亿头计算,也将弥补禁养拆迁、散户退出带来的市场空缺。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显示,2017年全国猪肉产量5340万吨,增长0.8%。如今,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猪肉人均占有量40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马有祥认为,“从2010年开始,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在5000万吨以上,我们有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也有非常灵活的市场机制。这几年尽管有猪周期,但也正好说明我们的生产能力是足够的。下一步,国内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将利于稳定生猪生产和市场。统筹发展生产保供给和绿色发展保生态是今后的一个大课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