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防风险、严监管、去杠杆为背景的2017年,不少投资者感慨国内股市、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的超涨预期、商品市场的不确定预期以及国内债市的超跌预期,盘算起2018年大类资产配置的“蓝图”。不妨听听被誉为“聪明资金管理人”的私募基金公司2018年大类资产配置的逻辑。
格上理财研究员徐丽表示,总体看,大部分私募证券投资机构认为,2018年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将是最好的投资标的之一,而受到2017年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高影响,2018年债券市场很难出现大牛市,但市场也存在结构性的利好因素。对于商品市场来说,2018年的不确定性较大,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相对乐观的是2018年上半年的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和亚太地区权益类市场的表现,主要风险来自不稳定的地缘政治对于经济复苏和资产表现的冲击。
股票是较受青睐资产
2017年A股走势分化剧烈。Wind资讯统计,2017年以大盘蓝筹股为代表的上证50指数累计上涨25.08%,成交额高达8.91万亿元,而代表中小盘股的中证1000指数去年累计下跌1473.51点,跌幅达17.35%。2018年这样的结构性行情会否继续上演?
有相对保守的观点。重阳投资总裁王庆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18年A股结构性供需失衡料将延续,优质与平庸公司之间的供求格局存在显著差异。2018年A股和港股市场不存在系统性机会和风险,投资机会依旧是结构性的。“择优而买”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改变,但市场将从“一次分化”过渡到“二次分化”,主旋律也将从“价值回归”切换到“价值发现”。
“不过,从外部政策面因素看,2018年A股市场环境将好于2017年。”和聚投资首席策略师黄弢表示,在2015年股市剧烈调整过去2年后,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意愿进一步提升,以加入美国MSCI新兴市场指数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增量将好于2017年。市场在经历过2017年极端的“一九”行情后,2018年有望迎来一个更均衡的格局。
也有相对乐观的观点。源乐晟资产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18年权益类市场在各类资本市场里面胜出是大概率事件,拉长周期看股票、证券类资产,会发现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一样,权益类资产回报率更高是大概率能赢的事情。
泓信投资董事长兼投资总监尹克表示,从资金投向来看,房地产现在是冬天,境外投资限制较多,大量资金肯定会流向权益类。
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也表示,2018年要看股票的动态估值水平,从全球估值来看中国市场仍占估值优势。最新的数据显示,MSCI中国的估值只有12倍左右。此外,做资产配置要基于中长期角度,国内的市场结构,每隔约5年就有一次比较好的市场机会,2018年A股投资机遇可期。
那么,2018年的A股究竟什么板块受青睐?好买财富研究中心检测的资金动向显示,2017年以来,A股资金流向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无论海内外还是公私募,机构持股集中度上升,机构资金继续向龙头个股集中,而这些个股盈利平稳,有些超出市场预期,股价表现也大幅跑赢指数。伴随着去年A股连续数月的震荡上涨,整体市场情绪明显上升,偏股型基金继续加仓,两融稳步破万亿,创熔断以来新高。在估值盈利双升的情况下,权益类资产受欢迎度明显提升。
好买财富董事长杨文斌建议,2018年均衡配置,回归选股,应关注一些确定性较高的强主题,如环保、消费升级、中国制造主题等。
诺亚财富研究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对收益水平追求更高的积极型投资者,在底层选择行业中性配置并超配金融板块可望减少市场波动风险。此外,通讯行业、环保行业均面临技术升级或企业盈利预期抬升的利好,具备一定投资潜力。
债市恐难现大牛市
与相对乐观的权益类市场相比,多数私募机构对2018年债市的预期并不乐观。金斧子投资咨询公司CEO张开兴表示,2018年国内债市可用“熊市筑底,静待曙光”概括。2017年债市一波三折,震荡下行,2018年债市将延续熊市格局,缓慢筑底,短期内趋势性机会难现;中长期来看,供需两方面的改善将为债市行情的逐步复苏提供支撑。利率水平高企而调整空间有限,当前债市配置价值凸显,短久期、中高级品种具备更高安全边际和配置价值。
六禾投资副总裁兼固定收益负责人陈震认为,受到近2年去杠杆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债券收益率相对基本面已经超调,投资债券的资金明显减少,主要是银行理财压缩较大。2018年,在去杠杆基调大致不变前提下,货币政策可能不会明显放松,银行的配置资金(包括自营和理财)恢复也需要时间,债市不太可能马上出现大牛市。
不过,较高的收益率也可能在2018年吸引资金回流债市。陈震表示,2018年随着大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买债规模有望增加,银行房地产贷款收缩带来的闲置资金有望流入债券市场,而随着人民币走稳,外资还会继续进入国内投资债券。
既然大多数私募对2018年的债市并不乐观,是否应该配置债券?尹克认为,2018年债券是值得关注的品类之一,最大的矛盾点可能是利率,理由是自2017年以来十年期国债利率大幅上涨,随着经济进入换挡周期,如此高的国债利率能否延续依然存疑。建议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时要注意低相关性,既然已配置权益类,也要适当考虑选择债券等其他类别。
其他资产不确定性较大
2018年,私募机构对商品市场、海外市场的看法稍有分歧。有的认为商品仍有一定压力,需谨慎对待,还有的表示,商品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
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表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商品需求仍是决定商品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过去2年以黑色系为代表的商品出现大涨,市场归因于供给侧改革,但2017年商品涨幅只有约10%。2018年商品表现相对较谨慎,尤其是与国内需求相关度高的商品会面临一定调整压力。
2018年商品市场仍有结构性机会。凯聪投资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大宗商品在2018年的供需矛盾与2017年相比有所缓和,商品市场各板块品种按自身产业链供需状况不同走势会有所分化,总体看延续结构性行情的概率较大。从中长期看,需求层面的不确定性较大,但预计在商品市场的驱动因素中,宏观需求层面的权重上升,整个商品的行情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和各自产业层面的供需状况。
2017年除A股市场涨势喜人之外,港股、美股均表现不俗。2018年这些市场是否值得关注?张开兴认为,2018年美国股市有望在偏高估值和企业盈利之间寻找方向,预期2018美股的波动会比2017年提高。在港股方面,价值重估进程面临波动,港股依然是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之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内地资金的持续流入有望逐步改变港股估值折价的现状,价值重估正处于进行时。
杨文斌也认为,2017年以来香港恒生指数涨幅超过35%。虽然恒生指数的估值目前已回到历史均值,但从A、H股溢价指数来看,投资香港市场仍是性价较高的选择。从细分行业来看,金融业、工业、综合企业的估值水平仍具有一定优势。2018年港股有望维持上行的慢牛格局,一些估值低、业绩向好、安全边际较高的板块有望表现。在风险方面,港股的风险更多来自于欧美市场。总体而言,港股市场的机会仍大于风险。
资产配置需要新逻辑
过去几十年,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无论是买房、炒股、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申购债券基金,也许赚钱并没有想象中困难。但是,这一切普通投资者眼中理所应当的收益,实际上都是在几乎没有打破刚性兑付前提下实现的。
没有刚性兑付,投资者不知风险为何物。没有债券违约,没有上市公司退市,大类资产的定价没有公允的标杆。所有投资者都在沉浸在“资产泡泡”永不会破的狂欢中,殊不知,投资任何资产的收益都要承受风险,是为风险收益。而任何资产的价格,都要在风险呈现出相对公正的价值,是为风险定价。
2018年,随着大资管新规、资管增值税新规实施,以及监管部门出台更严格的去通道、破刚兑、降杠杆举措,传统意义上稳赚不亏的资产管理产品将承受更多的违约风险,债券违约个案可能增多,债市收益率波动加大,老百姓熟悉的银行理财、信托产品有可能加入打破刚性兑付的大军,甚至更多上市公司将步入退市通道,这些都在警示大家,投资任何资产都可能亏钱,过去那些“无风险”的收益可能越来越难赚了。
细想起来,这也算公平。无论是风险定价还是风险收益,都应该成为新时期资产配置的常态。不是吗?就如同天下从未有无风险赚大钱的买卖一样,盘点各类资产也不可能有“稳赚不亏”“一投永逸”的品种,所有的资产配置逻辑都应当遵循承受风险的大前提,任何投资者都应该习惯“获取多大收益就要承受多大风险”的逻辑。
话说回来,风险归风险,资产配置好了能够长期赚钱也不是新鲜事。但前提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投资风险偏好、承受的损失以及本金数量,更要看清所谓的资产到底是不是标准化、合法化的资产,千万不要在追逐各类所谓高收益、高风险的虚拟货币、伪P2P和失联私募基金中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