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提供: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文扬一条曾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历史见证的“线”,于2018年1月15日划上句号。
1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批复称,该决定旨在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
批复还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粤港边界一线管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粤港边界持续稳定。
“这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积极信号。”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经济观察网分析道,此举有利于粤港澳加强融合,有利于深圳辐射内地,使得深圳和广东进入融合发展的阶段。
何为深圳特区管理线?
198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称为“二线”。东起深圳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内外,俗称关内和关外,这条管理线就是深圳特区管理线。
为什么会修筑深圳特区管理线?这要追溯至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举办特区的时候。这意味着划出一小块土地,吸引外资建厂,产品出口,赚取外汇。由于引进加工区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都是免税的,因此,要将其用高墙或铁丝网与内地分开,以免走私。
特区的范围确定后,为了更好地管理特区,实现特区外引内联,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实施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管理线被建立起来。使用后,内地居民来深圳特区,只要是工作或日常需要,办理一定手续即可;香港居民进入深圳特区,手续得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原材料、生产设备和生活日用品可获得减免进口税。
而现在,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后,二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早期需要办的通行证,到现在已经实际意义不大,没有必要留着。”霍建国认为,取消这个界限,意味着特区概念的淡化,“二线”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是,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争议
有关撤销特区管理线的声音,早在2000年开始了。
在2000年春季,深圳“两会”和广东省“两会”,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此提出多份议案和提案。
2000年6月国务院组成了国家体改委、公安部、国家海关总署人员参加的调研组,在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调研结果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暂时不能撤,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
上述调研组还认为,即使二线不存在,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宁和香港的繁荣稳定,国家将深圳作为边境地区的管理方式也不可能因此而消失。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以及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提出,不仅二线旧话重提,就连粤港澳边境一线改革通关也成为各方议政热点,仅广东省“两会”和深圳市“两会”代表的议案、提案就近10份之多。
2003年3月,北京,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又有代表联名提出建议撤销经济特区管理线。
有不少委员认为,二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特区与内地的人员及货物的交流,制约了特区建设的发展,为了“适应中国加入世贸后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经济特区与内地其他地区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应该撤销二线。
这些提案在今日终于得到了回应。
批复要求,广东省和深圳市要认真做好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相关工作,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后,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支持广东省和深圳市做好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相关工作。
霍建国将此举定义为“扩大开放的举措”。他认为,这将使得深圳和广东进入融合发展的阶段。特区管理线撤销之后,将会进一步加大整个深圳经济特区对内地的辐射,以及广东省向外扩大开放的作用。
粤港澳融合
批复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粤港边界一线管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粤港边界持续稳定。
霍建国对经济观察网表示,此举不仅有利于粤港澳加强融合、有利于深圳辐射内地,同时也对吸引外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资将有更大的选择范围。”霍建国认为,深圳和香港的融合正在取得积极的变化,外资也会进一步向内地发展。
此外,霍建国还对经济观察网指出,要尽快地形成政策的统一安排,而不应该有差别待遇。
从国务院的批复文件里,可以看到对广东省和深圳市的一系列未来规划。批复指出,广东省和深圳市要认真做好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实施深圳全市域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