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在首届“信用中国论坛”上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综合信用管理平台,旨在通过此平台解决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九龙治水”问题,实现政府信息化管理向信用化管理的升级。
据介绍,信专委发布的信用管理平台由两网、三库、四系统构成。即,信用门户网、信用服务网;大数据库、信用信息库、信用产品库;征信系统、分析系统、信评系统和数字化服务系统。与大部分平台强调IT技术不同,综合信用管理平台以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为核心,通过征信系统形成大数据库,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形成信用信息库,通过信用信息的评级、评价、评估形成信用产品库,通过数字化的报告结果输出,满足政府监管、交易交往、投资融资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等海量需求。能提升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控制社会管理风险,其功能和作用在信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国家有关部门推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示范城市”的六项评估标准中,第一项就是建设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其考核权重占到1/4。目前,除了43个创建示范城市及其他少数城市外,有很多地、县级城市没有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陆续开展建设,这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刚性需求。
过去3年,因为各地政府在信用平台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各自演绎、无法归纳的现象,信用平台建设领域“九龙治水”的问题突出。信用信息没有一致性,就没有可比性,也不能产生流动性,在信用管理的旗号下加固了信息壁垒,强化了信息孤岛。
“目前全国各地90%以上的信用信息平台是由IT公司建设的,其主要功能是进行信用信息归集和报送、实现信息的公开公示和交换共享,暂无其他功能。”信专委副会长宋红光表示,迫切需要建设能提供信用主体评价、分级分类监管、信用报告生产和深度信用服务的信用化管理平台,实现政府信息化管理向信用化管理的升级。
信专委秘书长斯兰说,信专委正在组织实施“县(区)域信用经济模式创新工程”,将采取“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流程”的原则,在参与创新工程的地方推动信用管理平台建设。最终形成网格化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基础,总结出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让数据产生信用,让信用具有价值。为各地政府的社会治理转型和经济资源配置提供信用化的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