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是全世界父母中付出最多的,但9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表示不满。据对美国、日本孩子们的调查,他们最崇拜的前三人中,其中一个一定是父亲或母亲。然而,根据我国调查显示,孩子们最崇拜的前10名都是歌星、球星、影星,父母普遍排到10名以后。
孩子不把自己的父母当成偶像,甚至当成“祸害”。2010年,豆瓣开辟了“父母皆祸害”专栏,写了一段话:“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是我们要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的束缚和戕害。”网上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分为几种类型:肉体的伤害、人格的伤害、情感的伤害,以及人生控制等。
孩子不快乐,未来社会能好吗?中国父母进入的教育误区亟需纠正。我们总讲人生的晋级、个人的晋级,教育的晋级同样重要。2018年,你和孩子需要一起补上一堂“人生大课”,在自己通往“罗马”的道路上,把他们也带上。
01
人格教育
所谓人格教育,可分出三大类: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忍让,即所谓格局要大。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对待事物有领悟力和逻辑性,善于理清和解决各种难题。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善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人际矛盾。
02
角色培养
一个人进入社会前的角色预演。如何当子女、兄长、下属、领导等,社会的构成本就是“三教九流”,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家长赋予孩子一部分社会地位之外,但不能把你的全部加在孩子身上,他不可能一生走在你的路上。
03
合作意识
人类有自私的基因,也有合作的基因。只是合作的基因要靠培养来诱导,自私的基因则不用,天然就会。未来社会需要培养高认知度、高行动力、高合作度的人而不是高认知度、低行动力、低合作度的人。合作度决定着一个组织的成败,也决定着一个人晋级的成败。
04
生活能力
钱不是生活的全部,懂得生活和腰缠万贯是完全两码事,即使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把下班陪伴孩子作为每天的必修课,而不是每天叫着外卖或者忙着应酬,给孩子过多的生活费走入你“未老先忙”生活中。
05
亲情培养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在后天的成长中,孩子失去了“善良”的天性,亲情淡薄,甚至刀枪相向。中国人对爱的表达形式是含蓄的,但是孩子尚小的时候不能深切体会,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亲情不能敷衍了事,一方面给够生活关爱,另一方面要告诉他,“我爱你”。
06
爱的能力
只有爱自己,才能爱他人。从爱自己出发到爱家庭、爱社区、爱族群、爱国家、爱世界,如此构成一个个同心圆。这种爱的逻辑才是自洽的,才是符合人性的,从小我到大我,逐级升华。我认为关键是大人要做榜样,以身作则。
07
目标意识
无论生活还是事业,都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目标构成。制定你的人生目标同时,要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一份合理的目标。达成目标有奖,不达目标有罚,比如一起做家务,分配一项交给孩子,完成时候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切忌空头支票,说到一定要做到。
08
独立意识
独立是生存的必备法则之一,在后天的表现中相形见绌,中国父母的爱总是会和“溺爱”联系在一起,将孩子围在襁褓之中,一旦撒手就像关久了的笼中之鸟,后果不言而喻。危险的东西也要在陪同下接触,因为这些危险物品小时候不接触,将来碰到就更危险。知道危险才能防范危险,让“刀”为我所用。
09
拥抱社会
让孩子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即找到自己的人生命题,感召的使命。这样的哲学命题,并不奢侈,而是很现实。
10
拥抱自然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与人的悟性不同,有的人一次失败受用一生,有的人则是在频繁的跌倒之后才能获得新生。做到父母的该做的工作,剩下的就让孩子自己去感悟。一定要有一次难忘的旅行,比如去趟西藏,他可能会对生命有所顿悟。
应试教育出来的“人才”即便成功于一时也难以久远。纵然在个人意义上成功,但在社会范围上是荒谬的,导致社会学家韦伯称“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做人。著名社会学者、中国新闻周刊总主笔肖锋老师在《个人晋级二十条》中,不光对子女教育研究有方,同样对对中产阶层的晋级做了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如果教育是这个国家明天的经济,那么你需要晋升更高的阶层才能帮助国家梳理血脉。
订阅指南
❶ 如果你是新用户
下载「功夫财经App」,注册登录。
▼阅读原文,订阅肖锋的《个人晋级二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