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当前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要在总结金融扶贫经验、巩固并扩大金融扶贫成果基础上,提高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以“机制创新、金融造血”为核心的长效扶贫机制;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脱贫意识;为贫困地区群众送信心、送知识、送技术、送思路,形成脱贫的外在能力,释放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大能量,并逐步升级为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撑系统,为推进贫困地区脱贫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撑。
首先,必须实现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扶贫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尤为重要。
一方面,各地可成立地方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协调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部门,同时强化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加强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以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为主体、有关部门分工合作、职责明晰、权责匹配、运转高效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并广采信息,打造科学高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信息披露机制和风险预警体系。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准确把控风险点,确保扶贫贷款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例如,在河北隆化县的“政银企户保”模式中,以财政资金做担保,以保证保险为保障,保障了金融扶贫的可持续。
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引进政府增信,建立金融机构、客户、政府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共同防范贷款风险。
其次,金融精准扶贫重点在于扶持贫困户的发展能力。
金融扶贫应在“金融+产业”的基本扶贫方式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扶持脱贫产业发展、解决物质贫困的同时,解决更多贫困群众的“思想贫困”。
在河北省金融扶贫示范县阜平县,通过“政融保”等金融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建立农村诚信体系,逐步建立农户电子信用信息档案,并通过局域网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
在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扶贫办和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合作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对象为贫困村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牧户、农牧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其中70%以上的贷款要求直接到户。富民工程包括“强农贷”和“富农贷”两种信贷产品。“强农贷”重点扶持能够安置大量贫困农牧民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太仆寺旗对龙头企业发放贷款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求企业解决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就业。“富农贷”按照“一村一品”规划选定项目,参与项目的农户可享有贷款资格,村民个人或联保小组违约行为会影响整村信用及贷款发放。扶贫资金的有偿使用,使贫困户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要以贫困户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一是需要做好金融扶贫的宣传教育,强调扶贫贷款的债务属性;二是需要在金融贷款发放中,创新评级授信方式,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和农村社会信用的特点,采取动员部署、入户调查、群众评议、诚信核实、张榜公示“五步评级授信法”,以诚信情况确定贫困户的信用等级并发放贷款;三是需要扩大贫困群众在金融扶贫项目各环节的参与程度,通过帮扶政策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建立正向激励;四是需要宣传放大金融扶贫典型的示范效应,鼓励帮助更多贫困户选取合适产业,并帮助其申请小额金融扶贫贷款,推动贫困户思想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换,并最终形成“我能脱贫”的信心和内生动力。
再次,金融精准扶贫要以送知识、送技术为手段,形成脱贫的外在动力。
要形成脱贫的外在动力,一是加强对贫困地区金融人才的支持与培养。一方面,从金融机构选派业务精通、愿意为贫困地区奉献自己才智的金融人才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新鲜的金融血液;另一方面,加强对贫困地区当地干部的培养。
二是金融机构在扶贫时发挥自身信息、技术优势,为贫困地区的招商引资提供信息,帮助当地引进优质企业及产业项目,引导涉农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为贫困户的再教育提供支持,为其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支持。
(编辑: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