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龙 本报记者 王永群
在合肥出口加工区内的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笔记本电脑经过智能化流水线上的各道工序后,最终包装完毕,等待着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
“即使在生产高峰期,平均不到1秒就有一台笔记本下线,SMT线自动化率高达75%。”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柏鹏向记者介绍说,得益于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和向高端制造进军,2017年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领域营收达到520亿元,成为合肥市首家年营收超500亿元企业,支撑起合肥工业发展新高度。
挺起工业“脊梁”
工业被视为合肥经开区发展的“脊梁”。为构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该区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聚焦江汽大众、长鑫存储器、清华合肥院、联宝电子、生命科技园5个重点项目,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60万辆)基地、存储芯片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化基地、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研发制造基地、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基地,形成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该区全面打造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加强支柱产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构合作,打造多个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并引导大企业自建企业孵化器,引导“双创”平台与楼宇、总部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级孵化器。2017年,该区还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年倍增计划,依据企业生命周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分阶段、分层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发行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合肥经开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步。对此,该区加强对产业、空间的布局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进“万千百”工程,加快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扩容大新专项目,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同时,全面推进企业增效升级,开展工业综合评价,促进低效企业增效升级,指导低效用地再开发,并加强对工业园、园中园、创新平台等各类专业园区的定位引导、管理布局。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
作为工业大区,合肥经开区决心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加快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圈建设,加快空港、出口加工区物流、商贸商代、电子商务、进出口零售等流通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2017年12月29日,合肥空港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现场考核验收,成为安徽省首家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作为安徽对外开放新门户,合肥航空港共规划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药品、肉类、种苗等六个进境指定口岸,目前已建成运行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
在全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系列政策指引下,合肥经开区内的出口加工区、航空港(口岸)、B保等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开放要素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合肥出口加工区为两翼,天上天下、线上线下、境内关外,合肥经开区塑造起立体开放格局。
自2016年以来,合肥经开区创造了全省对外开放十项“第一”:开通首条国际货运航线、首条全货机航线,首飞“合肥—法兰克福”临时货运包机,建成首个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设立首个临空型保税物流中心,运行首个进境水果、首个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首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业务测试成功。合肥经开区正成为安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新支撑。2017年1—10月份,全区进出口总额58.9亿美元,占全市29.6%;出口加工区完成36.2亿美元,位居全国加工区第六位。
更多开放功能正在向合肥经开区集聚,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抓住航空港旅客吞吐量将破千万、跨入国内大型机场行列契机,合肥经开区正着力实现空港的转折性发展。重点发展航空货运;整合航空港、口岸、B保等资源,建设航空物流配送及海鲜、水果口岸贸易转运基地,建成药品口岸,申报肉类口岸;完善B保招商和管理运行。此外,该区还将深化落实国际合作,完成中德产业园产业规划,600亩智能制造服务区建设即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