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调研员、副研究员佘宇
本报记者 周子勋
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而此前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百姓身边事的关怀和重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调研员、副研究员佘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中国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服务的公共品属性,在路径选择上,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并以此作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为何要着重提出解决好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和办好学前教育问题?
佘宇:近年来,我国虐童事件频繁发生,表明与学前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刚性入园需求,不仅要“有园入”,更要“入好园”“入放心园”)相比,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虽然通过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更是从50.9%提高到77.4%。但整体上看,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仍然突出,公众反映强烈,亟须解决。“入园难”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的供需失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入园难”更多的是一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结构性供需矛盾,是一种结构问题大于总量问题的供需矛盾。“入园贵”的主要原因则是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不完善以及幼儿园收费定价不规范。
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简单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学前教育服务(供给)“量”“价”和“质”的问题。对政府而言,在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既要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又要积极引导各类学前教育机构面向
大众提供大致均等的普惠性服务。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思路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从制度上有效降低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被虐待的风险、补上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的短板?
佘宇:鉴于中国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服务的公共品属性,在路径选择上,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可以提出中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需要贯穿于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始终。第一,服务对象的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