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须抓好五大任务
2017-12-13 07:42:00 来源:搜狐财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需要着重落实以下重点任务:推进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绩效管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曹立 公丕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方面,这一重大判断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由传统强调数量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效益和规模,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决过去在发展中所积累的一些错综复杂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迫切需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仅是生产力的现代化,也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实现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需要着重落实以下重点任务。

  推进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

  做强、做大国有资本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完善产权制度和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国有资本形态转换机制,推动实现国有资产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转换,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有序进退和优化配置,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通过运行资本转让、企业整合、股权结构等方法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多元化,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优化国有资产的资源配置,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资本收益与风险、人力与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监督管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完善国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增强活力效益。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适应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生,将各类资本内在统一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优化股权结构,协调多种利益关系,旨在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真正建立产权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法人化的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所有制优势,相互竞争推动、相互依存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财产组织形式。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打破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格局,积极推进股份制,民资、外资参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管理和技术股权或推进期权制试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强化不同产权主体监督制衡,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到国有资本中来,依法保护各类参股人合法权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地竞争,互相促进。

  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是有效市场的基本保证,因此,应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配套制度,放宽相关领域市场准入限制,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要素合理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地竞争,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永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主体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激发民营企业积极性,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切实打破行政垄断和防止市场垄断,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形成维护民营企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从法律法规、支持政策、优化环境、鼓励创新等多个方面发力,完善产权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机制,增强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能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深化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实质性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尊重民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潜能。

  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必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缺陷,降低经济运行风险。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长期形成并依赖宏观调控方式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必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缺陷,降低经济运行风险。

  一是明确宏观调控目标,强化战略导向作用。在总结过去宏观调控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尽量避免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通过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从规划发展方向上、从政策上引导市场预期,从体系上保障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创新调控理念统筹科学调控。过去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依靠总量调控、速度调控、短期调控等,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形势,因此,宏观调控应坚持总量与结构并举,短期与中长期结合,国内与国际统筹,改革与发展协调的原则,加强各职能部门间合作,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改进调控方式,丰富政策工具,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和市场体系不完善,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主要发挥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公平竞争、全方位服务等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绩效管理

  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科学配置各级政府财力。

  合理规范的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制度保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合理划分支出、划分收入以及确定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科学配置各级政府财力,以解决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举债投资和土地财政的弊端。

  财政转移支付是促进各地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让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各司其职,在转移支付结构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制度。增加对贫困地区财政准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仅要增强预算的约束力,还要进一步提高预算效率。推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不断提升预算统筹能力。稳步实施零基预算,坚决打破预算固化格局,完善支出经济分类,切实细化预算编制,加强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全力保障基本支出和重点支出,创新预算绩效管理方式,完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加大预算公开透明度,让预算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积极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切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推进税制改革,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继续落实好营改增试点工作,抓好消费税、资源税等改革,确保改革平稳运行。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部门应立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控区域性金融风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点在于发展实体经济,主攻方向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金融部门应立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控区域性金融风险,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维护经济金融稳定。

  一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多元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资本市场管理,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动服务方式多元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能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二是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施金融监管改革新标准。“双支柱”互相协调可以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较好地维护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断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突出综合监管、功能监管、监管信息共享,落实监督管理职责,引导规范金融创新,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统筹防范风险能力,坚决整治严重扰乱金融市场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三是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健全利率传导机制,建立并完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发挥价格信号和价格杠杆的作用,培育基准收益率曲线,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参考。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有序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