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购重启,证伪“央行收紧论”,股债双慢牛
2017-07-18 17:49:00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图1:货币市场利率并不会如市场预期的向上,而仅可能会是走平走稳

  7月11日,央行再次重启逆回购,进行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10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这是6月23日起连续12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之后,央行的首次公开市场操作。对此,海清FICC频道作如下点评:

  1、7月中旬货币市场流动性边际变化,由跨季时期的较往常宽松回归到合理水平,7月11日央行重启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到期资金,反映出央行维护市场流动性稳定的意图明显,这也证实了前期暂停逆回购操作仅是对冲流动性宽松,而非收紧。

  6月23日以来,央行开始暂停逆回购,至今已经暂停了近三周的时间,再加上期间大量的公开市场资金到期,使得市场开始出现央行是否会进一步收紧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担忧,这也就是市场上所谓的“6月不紧、7月紧”的观点。

  但是,对此,我们一直的观点都是,由于6月跨季的因素,央行为了防止市场出现过度的波动,从而加大流动性投放,这也导致了市场较往常宽松,随着跨季的结束,央行逐渐收紧流动性“无可厚非”。但是,在监管协调2.0的大背景下,央行根本不存在使得市场流动性“难受”的动机,央行的资金回笼一定是建立在市场资金面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因此,“6月不紧、7月紧”的看法仅会是杞人忧天。

  今日7月11日,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完全印证了我们之前的观点,央行的动机根本就在于维稳,即是货币市场流动性“不松不紧”。而本次央行重启逆回购,正是在货币市场流动性已经发生边际变化,由跨季时期的较往常宽松回归到正常水平,因此,央行需要进行逆回购操作来对冲之前投放资金的到期,进而维持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水平。

  2、央行货币政策“不松不紧”,我们的主要逻辑在于:

  关于货币政策,经济基本面并非货币政策核心变量,我们认为“监管协调2.0”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影响因素。5月12日,央行公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监管协调进入“2.0时代”,之后为对冲监管层的严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存在边际放松的可能性,但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原因在于,尽管2017年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但“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没有,中国经济企稳走好的趋势没有变,因此,中国经济大幅回落导致货币政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并不存在。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央行货币政策也不存在收紧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在于:

  (1)7月6日李克强指出,“继续稳定宏观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稳定金融运行”;

  (2)7月10日央行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中水平”(此前为“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央行对于目前流动性较为满意,货币政策没有收紧的可能;

  (3)6月CPI低于市场预期,2017年全年CPI通胀处于较为温和的水平;

  (4)6月发电耗煤量明显下滑,经济可能并没有债市担忧的那么好。

  3、对于股市,我们维持股市“健康牛”的观点。中国经济处于L型下半场的趋势没有改变,尽管2017年经济“前高后低”是大概率事件,但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同时前期因为监管因素下跌将逐步修复,我们仍然长期看好中国股市健康牛。

  4、关于债券市场,我们认为,2017年下半年债市是“震荡慢牛”,既不是“债熊”,也不可能是“疯牛”,主要逻辑是:

  一是2017年5月12日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奠定了“监管协调2.0”的基调——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变化!从来历史上看,还没有哪一次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态度连一个季度都维持不了,因此我们认为5月以来央行态度的边际变化是可以持续的。

  需要特别强调,这种央行的货币政策边际变化并非取决于经济增长基本面的变化,就如同不能用基本面解释2013年的货币极端紧缩和2015-2016年的货币极端宽松。这也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变化并不依赖于经济显著下行,经济平稳与货币政策平稳是可以兼容的。

  二是2017年6月20日,中国财政部进行首次国债做市支持操作,随买一年期国债,其目的是推动短端利率的下行。国债做市事件标志着,政策层对于利率曲线结构的态度非常明确:平坦化的原因不是因为长端利率太低了,而是因为短端利率的太高了!债券收益率曲线倒挂的“大结局”只有一个——短端利率的下行,继而出现“牛陡”。

  三是,我们坚决否认存在“债市疯牛”的可能,相反债券市场只能是“震荡慢牛”。我们反复强调,“偏执看空中国经济必犯大错”,而部分投资者依然对于经济预期过度悲观,存在修正的可能,以及央行不可能重回2015-2016年的明显宽松时代,2017年“债市疯牛”可能性为零,债券市场只能是“震荡慢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