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在标题下注明:来源 | 阿甘看天下(ID:ACM_KAKA22)
§引子
请记住2017年7月15日,如果说到做到,这一天将成为分水岭。
7月16日发了篇帖子<既要,又要……不如只要>,开门见山扔了一句粗看没头脑的话——「本该昨天发出,又想等等看5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然而终究……」,引得众多网友纷纷私洽笔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解读政策并不是一件讨巧的差事,难在对轻重和分寸的拿捏!
最简单的模式莫过于专家式解读,不痛不痒罗列一大堆会议内容,最后给出一个P也不算的结论,完全是在浪费读帖人的时间。深耕细作后贯穿始终和盘托出?嗯,那就不是想不想喝茶的问题了。
性价比最好的解读方式是不遗珠,但不穿线。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ⅰ 二十年来辨是非
金融之于经济,就像血液之于人体。作为备受各方关注的行业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多数党国常W和封疆大吏悉数到场,金融会议规格之高毋需多言。
每届党郑班子不出‘意外’十年两届。而恰恰在两届任期始末年份,召开金融行业工作会议,名副其实的一承前一启后。你说重要呢?还是重要呢?重要,是因为它实实在在为下一个五年金融走向定调子。
况且,风物长宜放眼量,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经历一段‘意外’的峥嵘岁月。
多嘴不宜。简单梳理下历届四次金融会议。
第一次,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朱相力主在证监会之后成立保监会,体现对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监管;成立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从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1.4万亿;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大国有银行资本金;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救活、输血、松绑一气呵成,从此银行业由破产泥塘中的丑小鸭,摇身蜕变成华美高贵的白天鹅,全拜斯人一手所赐。这是金融业加杠杆元年。
第二次,2002年2月。朱相撤销中央金融工委,成立银监会;工、建、中三大国行完成股份制改革;组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并向工、建、中三大国行注资600亿美元外汇。白天鹅瞬间化身为吸血蝙蝠,继续加杠杆。
第三次,2007年1月。温总理成立政府投资公司;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国开行全面推行商业化。此后就是人所共知的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从此房价暴走,地方政府融资泛滥,金融杠杆越加越大……挤压泡沫的最佳时机从指缝流走。
第四次,2012年1月。温总理提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避免财政金融风险相互传递。‘防范、风险’口头上喊得震天响,但随即却是2012年4万亿大刺激2.0版,金融杠杆进一步放大。泡沫肿瘤开始癌变。
§ⅱ 拯危扶溺刻不容缓
无论怎么加杠杆,前四次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而20年后的第五次,背景板色已经由盛夏转换成了深秋。现状是金融、房地产、铁公基疯狂吸血,实体制造业和服务业失血苍白、踉跄欲倒。外、港、内各路资本心旌摇动,本币汇率开始依赖抛售外汇支撑,而靠管制和非美货币暂时升值,纸面外储规模勉力维持。
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甚至连6%的‘中高速’增长,都严重依赖边际效应日渐递减的政府投资。问题在于,只要是投资,就需要钱就需要加杠杆。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势成水火,鱼与熊掌之间必须给出明确的取舍。想起了<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此诚……之秋也。
根本目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债务危机引发经济硬着陆,从而进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甚至强行驱赶金融资本脱虚入实。
虚拟?首当其冲就是房地产,和被房地产绑架的银行,而后者之中的四大国行身系社稷安危,是绝对不可以出问题的,一堆烂账自有印钞机来稀释。但房地产业、民资和地方小银行呢?有谁傻到手持已经落袋的财富再次杀进场充当解放军?踩踏效应正在酝酿,而头羊即将迈出第一步……持有这种高风险资产的人士,现在未雨绸缪虽嫌稍晚,但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撞到接盘者,再晚就不太可能了。
纲举而目张,目标明确之后是具体措施。
分久乃合,虽并未如外界所期一行三会直接合并,而是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一牵头。这到底是最有利于时局的稳妥,还是一种平衡各方利益的绥靖?难讲。但这个部门的核心工作定位于「稳定」,至于‘发展’,只为衬托大可无视。
§ⅲ 认识论的变革
去掉‘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中的‘中性’二字。插一句题外话。7月16 的帖子<既要,又要……不如只要>中,还有没有人记得其中有这样一段——
‘稳健中性’说起来固然很动听,但真正做起来可能吗?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不外乎宽松和紧缩两种常态,而所谓的‘中性’不过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变态。当前经济形势是‘要保6要稳增长’,需要货币政策绝对宽松,而降低金融风险则需要货币紧缩,明显的二选一态势,却仍要固执的鱼与熊掌兼得。师母已呆。
笔者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写下这段话之前还真没看到本次会议简报。既然不是事后诸葛,那么前脚轻轻说完,后脚「中性」二字就被淡淡抹去,不得不说是一个巧合,民意和天意在此刻产生了交集。
再看把‘金融去杠杆’改为‘经济去杠杆’。表面一词之差,但越是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移花接木,往往才是真正的政策眼!它摈弃了此前「一竿子去杠杆」的思路,类似房地产调控中的‘因城施策’,虚拟经济杠杆必须要去,而实体经济该加还要接着加。在一个刚性之外的消费可有可无、严重依赖投资的经济体内,又有哪个行业不依赖杠杆扶持呢?
§ⅳ 货币紧缩——资产泡沫的杀手
昨天沪深A股之衰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小创业板,节约篇幅不列举数字。恰巧圈子里有位投资者朋友估计亏得七荤八素,百撕不得其姐之际要求给个说法。
要说多少遍呢?统计局的数字看看就好,因为这是在行政去产能的大背景下。笔者在<既要,又要……不如只要>中直讲,就像6月份PMI数字在扩张区间,钢铁价格回升,国营钢企利润大涨,但前置条件是民营钢企被强制清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数字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GDP统计数字同样如此,经济说到底还在靠投资驱动,而有限的‘小水滴灌’几乎一滴不剩流入房地产和铁公基市场,眷顾股市的资本本就少得可怜,而上市公司股东高管还在处心积虑套利离场,试问小散们不亏那不是没天理了?
M2增速从年底的11%下降到6月的9.5%,货币收缩态势已经相当清晰,而货币收缩无疑是各类资产的最大杀手。房地产、股市、债市、期市……任何一个市场,失去资本支撑,不主动挤压泡沫还等什么?
但长期来看也不可以一概而论,而是要区别对待,界限就是虚或者实。
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把企业降杠杆作为重点,并重点强调‘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如果结合近年来资本收缩大背景下,创业板IPO仍旧顶住压力发行,不难看出高层扶持实体创业和并购僵尸企业的心思。从这一点来讲,创业和并购重组,将是未来A股市场上真正的价值投资标的。
说完了投资市场,资本收紧后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地方政府。
§ⅴ 和你相关的,对你来说才有意义
阳明先生讲「心外无物」。对于吃瓜小民来说,只有地方政府和地方债务才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因为它关乎每个人的薪水和赖以生存的企业。
长期以来,地方郑府与民争利、违规举债搞基建、搞GDP政绩,成为近些年来最丑陋的一幕,它直接掠夺了国民本该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或者说资源开采、环境污染该获得的的补偿。而举债留下一堆烂尾工程后,升迁官员远走高飞,烂摊子最终还是要分摊到每个纳税人头顶。
高层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本次会议就给出了紧箍咒儿——
各级地方党委和郑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对于肆意增长的地方债增量,中央没有容忍度。国家统计局统一编制地方郑府资产负债表。地方郑府举债一律采取在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除此以外地方郑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
大白话很好理解,以前那种‘前人撒土迷后人眼’的不负责任举债模式该结束了,包括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表外举债,甚至包括当下连哄带骗的ppp模式,只缘于所有地方债务都是以郑府税收作为隐性背书。
能不能做得到呢?理想狠是丰满,但笔者宁可保持谨慎观望。
以前的文章中屡次讲过,在「存量不动,发展增量」的分配模式下,郑府最核心的工作有且只有两个——首曰稳增长,次曰控通胀,根本目的是让升斗小民们有口饭吃,毕竟没饭吃的队伍谁也没法带是不是呢?
而如果真正按照本次会议所说的去做,严格地方政府举债,那么在单一的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模式下,试问经济如何做到稳增长?而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吃瓜群众就业是不是?更遑论那么多日日夜夜、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们待遇问题。
走一步看一步,边拉硬屎边和软泥或许是最习惯、也最可能的做法。
但无论如何,地方郑府债务失控可能带来的债务危机,高层已然洞若观火,即使对稳增长保就业投鼠忌器,不敢完全斩断地方政府违规举债之手,但套上紧箍咒儿的地方官员,估计还是知道收敛的。试想一下,没有大树乘凉,而终身问责制如果较真,后果会是什么?
最务实的做法是不再冒进,并和之前的政府债务彻底划清界限。至于这部分债务如何处理,还用说嘛,老办法开动印钞机,由p民来背好咯。
最后说一句,国人「只说不做,遇难低头」的劣根性不除,你死我活的攸关时刻,空有文件精神没有落地执行,一切都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特别提示:倾力打造精品交流小圈子,可关注标题下微信公众号申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