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或成浙江竞争新优势
2017-07-18 06:48:00 来源:搜狐财经

  本报记者 杨益波 以开放、创新、宜居、国际化为特征的“湾区经济”,是当今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策源地和集聚地。自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湾区经济的话题不断升温。作为国内三大湾区之一的杭州湾湾区,自然不能在这一轮湾区热潮中缺席。 在上个月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浙江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环杭州湾城市群;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全省重点湾区互联互通,推进沿海大平台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 显然,浙江已把湾区经济作为今后五年的发展重点。 众所周知,浙江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固有的发展模式和思维,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转型阵痛仍在继续;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够强;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区域间合作不够紧密等,都需要有个更高层次的经济形态来打破这些藩篱,发展湾区经济正是浙江的选择。如果发展得好,将成为浙江新的竞争优势。 杭州湾湾区地处长三角洲南翼黄金区域、钱塘江入口,是国内唯一河口型海湾。早在2003年,浙江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时,已将沿海沿湾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温州、台州六市纳入环杭州湾区域。目前,这六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9.8%,其中湾区核心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7.7%,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54.3%,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的35.8%,是全国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7月12日,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率领的浙江省党政代表团抵达上海进行考察访问。期间,车俊表示,希望两地共同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努力为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上海将全面积极响应浙江提出的深入推进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共同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等领域的建议。 很明显,浙江是在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杭州湾湾区这一大平台的能级。以上海为龙头,将湾区腹地的城市联为一体,纵向、横向辐射,形成一个大经济体量的湾区。 综观纽约、东京、旧金山这三大全球成功湾区,都是依托优良的海湾资源发展起来的。同样杭州湾湾区也背靠两大天然良港。宁波舟山港今年上半年,货物吞吐量达5.15亿吨,同比增长11.3%,全球第一大港地位牢固,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38.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4.6%;再过几个月,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届时,湾区与全球各地将会快速建立起经贸联系。 在湾区经济核心功能方面,浙江的产业定位和城市定位,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比如,杭州提出拥江发展战略,要打开杭州城市发展的大空间,成为全省“大湾区”建设的主平台,目前正在谋划依托钱塘江两岸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现代物流集聚的优势,打造杭州湾区经济带,高起点推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宁波目前正实施打造国际化港口名城城市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台州提出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在三五年内整车达到100万辆以上;重点培育海洋装备,包括先进的船泊制造等;接轨方面,南要连温州,北要融宁波,西边要接金义,东边要接海上丝路。 湖州将发挥湖海互通优势,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积极参与“大湾区”全产业链分工合作,担当起“大湾区”建设的交通枢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项目承载。 但要真正打造湾区经济,浙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湾区经济的其中一个特征是协同发展的区域合力、完善的协调机制,在这方面,从目前来看,浙江还是比较欠缺的。 有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浙江尚缺乏站在全省层面针对省内六大重点湾区的统一规划,各湾区现有规划编制多以属地政府城市总规为基础,导致同一湾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护不同步、资源不共享。 因此,在日前宁波慈溪市举行的首届杭州湾湾区论坛上,就有专家学者特别强调,湾区经济的战略意义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管制、建立区域开放市场,构建世界高能级开放平台,促进创新驱动。关键在于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浙江战略定位与上海五个中心、杭州湾经济区与省内腹地及其他湾区、大湾区战略与海洋经济示范区等国家战略”这些关系;要补齐短板,必须按照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衔接、管理协同要求,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解决湾区外联、内通的问题,尽早形成通达、快捷、经济、安全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动省内六大湾区基础设施共享发展;要在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激活科技创新活力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科技兴湾”之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