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须建好平台留人才
2017-05-29 11:1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县域创新需要搭建载体来承接人才的流入。有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或空间,创新人才会留在其岗位,留在当地,从而积极地投身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为县域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深度解读

  本报记者 罗赟鹏

  近日,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推动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程郁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县域产业转型中,面对科技创新需求在逐步增加的同时,可能还存在创新基础薄弱、人才难留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有利于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县域产业升级转型,推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县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而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一直是影响县域科技创新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创新人才难引进、引进人才难留住等问题比较突出。

  而在此次《意见》中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县域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激励和人才吸引政策,优化县域人才环境,加快培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那么,怎样才能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把人才留在当地,从而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智力支持?

  程郁认为,现在县域创新的难点在县级一层。目前来说,要让创新资源实现在县域扎根确实不太容易。例如,对于一些高端创新人才的引入来说,一些县域没有空间或载体能够让其发挥才能,因此很难将引进的这些高端创新人才留下来。

  “其实县域创新需要搭建载体来承接人才的流入。有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或空间,创新人才会留在其岗位,留在当地,从而积极地投身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为县域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程郁说。

  县域除了主动搭建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使县域有能力承载人才的流入外,程郁表示,真正集聚创新人才,还是需要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市场人才的流动。因此,县域应当积极推动当地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型。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县域市场自会产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就促使县域主动去搭建创新型人才交流平台,给这些创新型的人才提供施展自己才能的一个空间。

  而在搭建平台方面,《意见》也提出,要找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着力点,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环境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市)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也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

  不过程郁认为,对于县域创新载体的建设,不能再采取传统的思维方式,一些省份应根据县域需求和基层实践,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上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当一个县域的创新需求不是特别大时,它就不足以支撑和推动这一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建设县域创新载体时,其要跟当地的科研发展和产业需求相结合,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意见》提出,要结合县域需求实际,依托科技园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降低创业门槛,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程郁也建议,在创新需求不是特别大的一些县域,可以搭建一个虚拟的联通平台。当这些县域有创新需求时,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联系到适合的科研载体和人才做科研项目。这一方面避免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创新需求量不是太大的县域创新能力的发展。

  此外程郁也表示,对于中西部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国家去支持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在科研的人力和物力上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力支持。而且,这些县域也要积极地配合国家的战略政策布局,积极地肃清阻碍因素,实现一些科研载体或项目的落地,从而促进当地科学技术的发展。

  另外程郁表示,有一些科研它具有地域性和局域性。一些科学实验,只能在特定的某一地区或县域做,因为当地存在着特色资源或者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等。针对这种情况,县域可以积极地去发掘其特色资源的潜力,吸引一些科研机构在当地发展。这就相应地需要在当地建立一些科研载体,从而吸引人才流入,在促进整个县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