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一斤大米背后:被隐藏的价值
2017-05-24 05:59:00 来源:搜狐财经

  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究竟是什么样子?有效脱贫究竟该怎么脱?4月下旬,为响应中宣部“双百三同”和安徽省政协组织的“江淮行”采访活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入安徽省石台县、金寨县等地,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采访,亲身感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地方实践。希望通过日记,得以窥探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自今日起,本报刊发记者采写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蹲点日记(一)

  本报记者 王永群

  在安徽为数不多、没有通高速的县中,石台县是其中之一。自省城合肥驱车约两小时自沿江高速殷家汇出口驶出,沿着省道行驶一小时,到达石台县城,再行驶五十分钟,抵达仙寓山镇。从镇里到奇峰村最高拔处的汪家组,不到40公里的山路,因为修路,驾车行驶近一个半小时。因此基本可以得出奇峰村贫困的原因:山高路远,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

  事实亦是如此。奇峰村成为贫困中的“锅底”,概因四面环山,2015年以前,只有一条石子路贯通全村,这条全村的“命脉路”,自2016年开始改造,按规划今年9月底完工。全村438户,1542人,贫困户占了138户,村小学两所,共4名教师,29名学生,只有一二年级,当地儿童上三年级需要转入距家几十公里的镇小学就读。由于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一部分老年人到镇上陪读,全村实际常住人口不到1/3,分散居住在14个村民小组里。

  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来说,汪家组因为地处600米高峰的山窝里,全村唯一、相对集中的水田就在这个组里,而全村脱贫的希望也从这片水田上找到了突破口。

  “小时侯我在这里生活过,2014年回来后发现这里好多地都撂荒了,每家地块小,高低不平,农机转不过来,机械化不行;山里寒,产量低,人都外出打工,牛耕人播,一来没人手,二来亩产不到五百斤,种水稻自家吃的口粮都收不上来,只能撂荒。”同许多返乡创业人士一样,陈恩宏从他居住的芜湖市来到奇峰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研究了当地的土壤、水源、高山米生长习性、品种等诸多水稻种植窍门,投资1000万元注册了牯牛降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从2016年开始种植有机水稻。

  而原来担心最难的土地流转,毫无阻力。“每亩400斤水稻的价格,相当于天上掉下来的,家家都同意流转。”奇峰村村民檀卫雄说。

  接下来是怎么种?水田,水源保证是首要命题。2016年,将土地初步整理后,陈恩宏先从山上引水到两口山塘作为水源,再将1300亩稻田间水渠打通,临山野猪出没的地带修建了铁丝围网,安装了驱虫灯,经过育秧、插秧,正式种上了稻子,秧苗成活后,一亩地放养12只鸭子,把鸭子赶到田里去。鸭子吃草、吃虫子,鸭蹼会把草压倒,但不会伤害到稻子。鸭子在稻田里游动的时候,把趴在稻子上的虫子碰到水里了,也顺便吃掉。鸭子还具有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蘖的作用。养鸭所产生的天然肥料,也为稻田补充了养分。鸭子解决不了的草,请当地的村民下田拔掉。至于肥料,则是2015年秋季土地流转后种的红花草。

  一切还都是村民们原来的种植方式,在汪家组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看来并不稀奇。檀卫雄说,“用猪、牛、鸭粪和绿肥施肥,不是我们小时候的种法吗?”但不同的是,一季红花草一季水稻,深耕时用了机械化,水稻丰收后,立即烘干存入冷库,有订单时再脱壳真空包装。

  2016年是第一年种植,水稻生长周期比山下多了20多天,而平均亩产不到600斤,出米率仅有40%。陈恩宏流转的1300亩水稻,抛开种植成本、流转费等各种费用,他将大米价格定为50元一斤,“我算了一下,全部卖出去还是亏本。第一年,外面人不了解,大米都是通过朋友圈卖的,这么贵的米,我自家也舍不得吃,多卖一斤就少亏一点,大客户搭送鸭子一只。我的目标是三年后不再亏本,五年后再赚钱,十年把投入收回来。”

  村民们感叹,没想到他们的地能种出50元一斤的大米,不过,对于这一天价,村民认为虽然高但高得合理。“成本搁在那,大家不眼红,都觉得不容易。”檀卫雄说。

  陈恩宏的进驻,渐渐改变了奇峰村及周边村民多年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有机稻的生产、加工、储存过程都有相应的准确记录,目前国内真正从事有机稻生产的企业并不多,产品商标的注册以及产品需经过国家农业部相关部门的认证,这绝不是一般普通农户所能办到的,但只有经过这一程序,生产的产品才能被市场认可。

  1300多亩地,是将周围的土地全部承租了。村民之所以愿意把土地租出去,是因为按照传统的方式种地根本不得钱。这样,村民从自种、自售到直接为公司做工,收入更高。“一户贫困户,如果把土地租出去,帮公司管理,一天60元,加上茶园收成,不担风险,谁也不欠谁,脱贫至少没问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