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企业,它的破产让整个股市陪葬 | 小巴说金融
2017-05-23 08:55:00 来源:搜狐财经

点击上图▲成为会员

超过16万人在听

每天半元钱,听吴晓波说世界万千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因为读了吴老师的《大败局》,所以小巴一直以来都对金融史上关于“失败”的故事很感兴趣。

  这些故事各有各的玩法,每一个都充满了戏剧性,但不管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还是手段卑劣、令人深恶痛绝的,他们往往都死于一场更大的市场危机中,在退潮的时候把裸泳的光屁股露了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代表性的案例,它在2001年创下了当时全球史上最大规模的企业倒闭事件。它的倒闭,直接让整个股市陪葬。

  

  这家公司叫安然,是威名赫赫的全球能源业巨头,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电力交易商。

  在倒闭的前三个月,安然还处在自己的巅峰期,如日中天,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敌人。但仅仅三个月后,它就申请破产倒闭,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排行美国500强NO.7是什么地位?大家如果不太理解的话,我们用中国的企业类比一下,在2016年《财富》中国500强的名单上,第七位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排在它前面的是

排名

企业名称

1

中石化

2

中石油

3

中国建筑

4

中国工商银行

5

上海汽车集团

6

中国移动

排在后面的,还有

排名

企业名称

9

中国建设银行

11

中国农业银行

13

中国银行

  这样一比,你大概就知道安然是一家什么量级的公司,你想想看,一家这样的公司,从巅峰到破产,居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这就像你昨天还在家楼下的中国XX银行取款,然后今天从新闻上看到这家银行申请破产了,心里一定在想:这不可能!

  我们就从头说起。

  说起来,安然这家公司,它最早是美国一家成立于1930年代的地区性天然气公司——北部天然气公司,1985年它和休斯顿天然气公司合并,总部就设立在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顿。

  这次合并的主导者就是安然的第一任董事长兼CEO肯尼斯·雷,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在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创新,生生把一家天然气公司打造成了全球的能源巨头。这个过程就是在他的主导下,一个传统企业不断自我变革、转型升级的过程。

  

  第一次升级,是整合存量,提高效率。

  安然公司整合成立后,在全美拥有37000公里天然气管道,区域业务分散而低效。肯尼斯·雷全面改革经营模式,把这些管道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全国网络加以利用。雷重金聘用了能力出众的天然气交易经理人,寻找价格便宜的地方统一采购,再输往其他高价格地区,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拉升收入和利润。

  这一步的结果,是让安然在北美和欧洲成为最大的天然气公司。

  第二次升级,是增量创新,提升附加值。

  雷先生把安然的核心业务从单纯经营天然气,转型为以天然气为发电燃料,建电厂出售电力,就像一家买卖面粉的供应商变成买面粉、加工成面包出售的制造企业。燃气发电厂与当时主流的燃煤电厂相比,在价格和污染两个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很快就逼得后者纷纷转型。

  其实这种做法最初并不合规,但安然公司成功游说、公关了政府,吃了第一口蛋糕。之后很多能源公司都跟进这一类业务,安然公司又开拓新的赢利点,给这些新电厂卖设备,卖整套相应的管理咨询服务。

  90年代前半段的几年,安然公司在最大的天然气公司基础上,迅速再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电力交易商。

  第三次升级,是将产业金融化。

  1997年,安然公司首创天然气期货等衍生产品交易,后来交易品种进一步扩大到煤炭、纸浆、纸张、塑料、金属和电信宽带等领域。这一步下来,安然公司又逐步从电站和管道“运营商”变成这一领域的“交易商”。

  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经营商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的基础上,安然又发展成为创新潮流的能源批发做市商。

  你以为这就完了?别急,还有第四次升级,是能源交易的互联网化。

  1999年11月,安然还创建了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性电商交易平台——“安然在线”,把一系列电力和天然气的现货、期货、以及各种复杂衍生品的交易都放到网上,品类多达1500多种。

  不到一年,安然在线已经成为交易规模近2000亿美元的电商NO.1,那可是在18年前的1999年。

  现在的第一大互联网公司Google当时才成立一年,没有上市;

  第二大互联网公司Amazon当时市值才200多亿美元,创始人贝索斯还在焦虑烧钱亏损的事;

  第三大互联网公司Facebook尚未创立,扎克伯格还是15岁的青涩少年,距离他进入哈佛大学还有3年,距离Facebook创立还有5年。

  当时如果肯尼斯·雷先生说一句,“我也不是不够谦虚,但我们安然向来是处处争先,要搞就搞大的,说到就要做到”,想必大家是不会反对的。

  

  总而言之,在1985-2000年这15年间的安然公司,即便在美国这个最推崇商业冒险和创新的国度,也堪称商业神话。哪怕你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它也是教科书式的创新和转型楷模,CEO雷先生的每一步战略都足以成为MBA教学的经典案例。

  这么一家好公司,怎么说倒就倒了呢?这么一位顶尖的CEO,怎么说昏就昏了呢?安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游泳的时候为了舒服一点,把泳裤给褪掉了,于是退潮的时候,光屁股就露出来了。

  长期的成功,让安然的所有人都膨胀了。长期的高利润,再加上90年代后期资本市场的泡沫化,让安然形成了一种必须持续高速增长、不允许降速的预期和压力。在最后的几年,安然选择两条路径,一种是向外拓展规模,发展全球市场;另一种是向内提升效率和附加值,将业务金融化。

  火烧浇油的时候,安然还增加了内部股票期权奖励,等于把奖金和股价连接起来,管理层还误导性地引导员工集中持有公司股票,于是公司员工狂热地关注公司股价。

  如果大部分企业的全球化尝试一样,安然的全球化障碍不小。但另一方面,膨胀的野心却令美国本土的金融业务扩张亏损,股价下跌。

  于是从1997年的一笔投资开始,安然就走上一条不归路,首次借助安然雇员操纵的与安然有关的特殊目的实体(SPE,special purpose entity)来做假账。所谓SPE就是安然只占部分所有权但实际上可以控制的子公司。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就把这些SPE类比空壳公司吧。

  具体来说,就是安然把大量潜在风险高、有可能会导致巨亏的资产和业务,剥离出来卖给这些SPE,或者干脆直接由SPE来经手,风险不由安然自己承担。

  从1997年到2001年被质疑和做空,安然公司弄出了3000多家SPE,其中900家是设在海外的避税天堂地区,通过这种复杂的体系,把债务留在子公司,利润则显示到母公司的财报上,自上而下分发风险、自下而上贡献报酬。

  注:当时美国的会计对此类SPE的财务状况是否应整合上市母公司报表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因此即便安然亏损累累,财报数据仍然很好看。

  在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安然还能用资本市场的收益支应一时,在泡沫破裂后,这块遮羞布也挡不住了,于是很多人发现安然的财报好看得过分了,仔细一研究就发现了问题,最后让安然在短短三个月就崩盘破产。

  

  和麦道夫案一样,安然的例子也再一次证明了,投资和创业从来都是一场关于节制的游戏,任何的成功都是一柄双刃剑,荣耀的另一面,是导向毁灭的路径依赖。

  小互动

  麦道夫案就是被称为“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的金融诈骗案,也是“败局”的典型案例,小巴在以前的文章中就详细介绍了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骗局。【点击此处,拓展阅读】

  除了这两个典型案例,你还知道哪些惊心动魄的败局案例?在评论区留言,小巴会及时翻牌哦。

  6月3日-4日,上海,转型之战再次启程!吴晓波携胡延平、吴霁虹、胡郁等十多位智能科技领域知名大咖,深入黑科技、人工智能、商业模式、工业4.0四大模块,一起解码智能原力!

点击下图▼携手转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