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星 会员楷模
2017-05-19 11:01:00 来源:搜狐财经

  

  百岁老人何庆钵是重庆最早的民营企业家,为支援抗战、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他和他的爱人张紫贡献了自己的企业和青春,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为国分忧的忠义、为民济困的大爱精神值得每一位民建会员永远铭记。

  民建英才

  尹飞龙

  何庆钵1917年5月27日出生,四川西充人,原四川省重庆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56年1月入会,他是重庆最早的民营企业家,为支援抗战、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他和他的爱人张紫贡献了自己的企业和青春,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为国分忧的忠义、为民济困的大爱精神值得每一位民建会员永远铭记。近日,何庆钵百岁寿辰,民建会员集会相祝,既为祝福何老、张紫这对恩爱、有为的会员夫妻,更为学习他们报国忧民的“渝商”精神。

  科学救国思想的倡导者

  1939年,目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正在南京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念书的何庆钵心急如焚,他积极组织同学成立了“科学建设协进会”,发展了200多会员,创办了中国第一本中学生科普杂志《科学中学生》,宣传科学救国强国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激起中华儿女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热情。

  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艰难的年代,只有思想赢不了抗战、救不了伤兵,于是他们想到了“实业救国”,学工的办厂、学农的办农场、学医的办医院,何庆钵创办了亚光化学制药厂(位于今江北区的董家溪)。战争年代的医药化工是救命产业,当时用量最大也最紧俏的商品是硫酸铵,老方法是用硫酸作原料生产,而硫酸贵得以金条计价,工科出身的他发明了不用硫酸的工艺,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该项目得到了当时经济部所属的专利,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实业报国的开拓者

  兵荒马乱、轰炸不断,1943年,年轻的何庆钵从南京药科大学化学制药专业顺利毕业。当时重庆市药业同业工会要培养店员,成立了“新化药剂学校”,何庆钵任教务主任。为了办实业,他一边教书,一边经商积累资金,1947年,何庆钵将辛勤积累的第一桶金注入了同学的工厂“居里化工厂”,解放后同学回外省的家乡发展,耿直的何庆钵拿出了所有积蓄给了同学,他独立经营该厂,并更名为“幸福化学制药厂”,那时候资金紧张,为了工厂何庆钵把爱妻张紫值钱的首饰都卖掉了。工厂主要做化学制品,有七八十种,解放后主要生产高锰酸钾。

  1956年公私合营,何庆钵把工厂交给了国家,当时高锰酸钾在市场上很紧俏,不但内需量大,国家还用它出口换取宝贵的外汇。何庆钵的工厂是全国第一家用电解的方法来规模化生产高锰酸钾的,他把生产高锰酸钾这一当时最先进的配方也一起交给了国家,该工艺后来获得了化工部金奖,工艺一直沿用到现在。

  公私合营那会,国家给何庆钵两重回报,一是把厂估价,当时估价9万多元(至少相当于现在5个亿,按今天的政策,何老至少要得到2个亿)。然后国家付息,按照每年5%付给何老,但何庆钵没要利息,都捐给了当时江北工商联开办的 “会计学校”。当时厂子账上的结余资金2万多元,采取工厂、工人、国家和何庆钵 “四马分肥”,何庆钵把应得的5200多元也捐给了国家。

  发明创新的领头羊

  早在何庆钵上大学的时候,为了生产出有着医药化工黄金的硫酸铵,他发明了用比硫酸廉价得多的替代物合成硫酸铵,支援了抗战,该工艺获得了当时国民政府经济部所属的专利;何庆钵在“幸福化学制药厂”发明的全国第一家用电解方法规模化生产高锰酸钾的工艺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曾获得化工部金奖且沿用至今;何庆钵是一个不计个人得失而醉心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即便是“文革”期间被错划为“右派”,先后被下放到重庆化工厂、天原化工厂做技术员,他不计个人荣辱,潜心研究尼龙-6(俗称锦纶),他做的锦纶送上海合成纤维实验研究所“聚合”,厂方说“丝的质量比进口的一级丝还好”。该项目经过了四川省鉴定,省里拨了450万元专项资金,天原厂紧锣密鼓地采购了100多吨不锈钢等设备准备生产。但当时按照程序还要到化工部立案,由于何庆钵被错划右派还没有平反,厂里派了一位不懂化工的建筑工程师去化工部申报,化工部以原料苯酚紧缺、国家无法下拨为由取消了该项目。何庆钵痛心地说:“如果我去的话,我不要你批原料,只要批准生产就行了,因为重庆那时正在新建煤焦油厂生产苯酚。”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何庆钵潜心研究、专攻发明创新,先后申报了数十项专利和发明,其中获得国家专利局认可的专利有酸枣仁酸钙补钙剂的制法、山楂酸钙补钙剂的制法、离心水流循环透刷洗衣机、用硫铁矿废渣作原料生产硫酸等共计15项之多。

  扶贫济困的一盏灯

  义务帮扶歌乐山公社。1982年,歌乐山公社请求安排项目支持公社发展,天原厂把任务交给了何庆钵。何庆钵利用歌乐山上闲置厂房设备,指导生产了保健饮料——“维他果汁晶”,那时候还没有娃哈哈、太阳神,当年为社里净赚8万元。何庆钵敏锐地发现,没有研究所支持就不能创新,产品寿命将不长,于是约请了15位退休工程师加盟,不要国家出一分钱,以工厂营业额的3%支持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民办研究所。

  98岁以前何庆钵仍然耳聪目明,从电视、报纸上看到贫困山区的孩子需要救助,他常常和夫人张紫商量,把给像他这样90岁以上老寿星政府每月近200元的补贴寄给需要救助的彭水、酉阳等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为了增强偏远山区孤苦留守女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何庆钵给他们编写童谣式的《自救口诀》。

  何庆钵的感人事迹先后被《中华工商时报》《民生视角》《重庆青年报》等报纸杂志分别用专版进行了报道。《重庆晨报》《华龙网》2015年先后用同样醒目的标题 “重庆最早企业家98岁仍创业”进行专版报道。无数人问过何老:“98岁了还在干,图什么?”何庆钵平静而简单地说:“过去受限制,没有很好地发挥能力,现在努力做点有益的事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如何庆钵这样的民建会员,用他们的行动将报国爱民的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