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两次跨国寻访成果新书在京首发
2015-12-23 09:00:39 来源:
 
习近平在俄一次演讲 召唤长江日报两次跨国寻访 
《武汉上空的鹰》 《重走中俄万里茶道》 昨在京首发 
 
 
  
 
昨日,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左)和中俄友好协会高级顾问李东东共同为新书首发揭幕    记者胡冬冬 摄
 
 
汉网    北京专电(特派记者翟晓林)昨日上午,本报和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的“《武汉上空的鹰》《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新书首发仪式”在俄罗斯文化中心举行。两本书是长江日报两次跨国报道的成果,报道缘起均来自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次演讲。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其中指出,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中俄的“世纪动脉”,还提到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中国的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
 
    武汉是中俄万里茶道重要节点,汉口解放公园有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两段历史都与武汉有交集,长江日报由此开始筹划跨国采访计划。
 
    2013年5月,“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跨国报道启动,记者赴俄罗斯寻访,找到7位牺牲在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的苏军英雄的亲属,还原了墓碑上15位烈士的准确档案信息,并发现另有14位烈士也牺牲并埋葬在武汉。俄罗斯总统普京为此向长江日报签发“1941—1945卫国战争70周年”纪念奖章。该系列报道获第2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
 
    2014年8月至10月,长江日报组织“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从茶道最南端的武夷山,一直走到俄罗斯圣彼得堡,走完了万里茶道全程。报道促成茶道沿线中俄17城市市长共同为万里茶道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今年4月,沿线城市明确武汉为申遗牵头城市,万里茶道申遗进入实质启动阶段。
 
    昨天,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杰尼索夫·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出席新书首发仪式并致辞。他说,俄中关系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介绍的俄中茶叶贸易是两国文化和经济往来的典范;《武汉上空的鹰》介绍了在中国牺牲的苏联空军飞行员的生死故事,体现了俄中友谊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是牢不可破的。
 
    全国政协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高级顾问李东东在讲话中评价,两次跨国寻访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走转改”的风貌,诞生了好作品,促进了两国新闻界的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国内传播效应。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宋敬武在讲话中说,这两本书的出版发行将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旋律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杰尼索夫大使向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赠送了苏联红军在华牺牲整理资料光盘。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因工作原因未能到场。他评价,长江日报的成功经验表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地方媒体大有可为。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述永参加了新书首发仪式。
 
    特派记者胡洁 余坦坦 驻京记者柯立
 
    对两本首发新书,嘉宾们给出最多的评价是“重视历史”、“填补空白”。多位与会的中俄嘉宾说,“武汉上空的鹰”寻访报道及同名书籍,让年轻人知道那段历史是真切存在的。从长江日报的努力中,可以看到中俄双方对二战成果的共同维护,这极其必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摘自习近平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子孙后代
 
    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昨日上午,刘少奇长女、88岁的刘爱琴在陪护人员搀扶下来到会场。
 
    今年4月,她被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授予“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5月,她应俄罗斯政府邀请,到莫斯科参加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式,作为“永存方队”(俄译“不朽军团”)成员走过红场。此后,由于身体原因,她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这次破例出席长江日报新书首发式,缘于对武汉、对苏联的特殊情结。
 
    “1927年,我就出生在武汉。”刘爱琴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时值大革命时期,腥风血雨,母亲为了参加革命,忍痛把出生不久的她交给汉口一个工人家庭抚养,后来养母家庭困难,她被送给另外一户人家当过童养媳。1938年才被周恩来同志找到,回延安与父亲刘少奇团聚。
 
    老人记得:“武汉会战时,我才11岁,生活在汉口郊区。那是段非常恐怖的记忆,担惊受怕,每天都能听到天上飞机的轰鸣声……”
 
    被送到延安仅一年,她和大哥被送到苏联,进入专门收纳全世界共产党人后代的国际儿童院,经历了艰苦的卫国战争。“战争来得太快、太猛,儿童院很快陷入没吃没喝没柴烧的困难境地。”刘爱琴说,那是继武汉会战之后,第二次挨饿。
 
    抚摸着《武汉上空的鹰》封皮,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她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通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巩固二战成果非常有必要。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很多像我一样,当年还是孩子,对苏联飞行志愿队这段历史都不了解。感谢当年血洒武汉长空的苏联飞行员,感谢长江日报记者对这段历史的寻访。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往事!” 
 
    了解历史
 
    才能知道中俄两国友谊分量
 
    年近九旬的阎明光是著名战略情报家阎宝航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后南下武汉工作8年,曾任市妇联宣传部长等职。她主动要求来参与首发式,并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我今天很感动,感动武汉能够如此重视这段历史,如此全面地展示苏联空军志愿队英烈的故事,我认为很了不起。”
 
    广为人知的是,阎宝航曾侦获德国进攻苏联的准确日期、日本偷袭珍珠港和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中苏边境的详细部署。昨天阎明光告诉记者,1937年底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援战,其后勤工作由父亲接待、完成。
 
    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年仅11岁的她也参加了保卫活动。她清楚地记得,当年为牺牲的苏联空军战士举行的千人追悼大会上,武汉的百姓们对这群远道而来的战士表达出深重敬意——苏联空军战士们守纪律,老百姓都很尊重他们。
 
    她向记者表示,只有了解了这些英烈故事,才能全面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真正地为两国友谊“感动”。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也高度评价《武汉上空的鹰》,表示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当年苏联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派了那么多飞机和飞行员来支持我们。患难见知己,友情在最困难时体现出来”。
 
    徐介藩少将之子、对外经贸大学网教中心干部徐晓滨也是主动前来参加首发式。徐介藩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进入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是最早涉足航空的中共干部之一,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
 
    对于本报开展的跨国寻访报道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活动,徐晓滨一直关注。“抗战期间,苏联给予中国极大的支持,父亲在世时常向我强调这一点。寻访还原这段历史,是对二战历史缺憾与空白的填补,历史将记住你们!”
 
    把苏军志愿队中国故事
 
    讲给孩子们听
 
    俄罗斯驻华武官、国防部代表津琴科少将对长江日报记者强调,重视过去的战争历史,是对未来一代负责,让他们对历史有完整了解。
 
    作为俄罗斯国防部在华的最高代表,他说,寻找确定海外烈士的墓碑,是他的分内事。他了解寻找烈士事迹的艰难,“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有面对艰巨任务的顽强心态”,但这些必须做,烈士们不能白白牺牲,每一位烈士的名字都应该被铭记。
 
    他说,现在的年轻一代有不关心政治的倾向,要以史为鉴,培养年轻一代尊敬老战士的传统,让他们了解历史、不忘历史,夯实两国交往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对培养青年是十分必要的”。
 
    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也说,长江日报的跨国寻访报道“帮助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如果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就不会有未来。二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必须保护,必须回忆,必须纪念。我们距离那段历史越久远,就越要牢记老战士们创建的功勋,并将它传承给年轻一代,培养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些苏联援华战士,有不少从白俄罗斯出发。了解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来说,也十分必要。”昨日参加新书首发式的白俄罗斯国防武官亚历山大·阿尼西莫夫少将对长江日报记者说,白俄罗斯重视对年轻一代、尤其是对孩子们的教育,将苏联空军志愿队在中国战斗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维护二战成果的一种方式。
 
    特派记者胡洁 驻京记者柯立
 
    2014年,长江日报开展“重走中俄万里茶道”跨国报道活动,推动了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其成果在《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一书中得到体现。昨日新书首发式后,中俄嘉宾畅谈“一带一路”、中俄合作共赢图景,认为重走万里茶道呼应了“一带一路”战略。
 
    开国上将之子陈人康:
 
    重走万里茶道呼应“一带一路”战略
 
    开国上将陈士榘老家在湖北荆门,昨天,其子陈人康评价:“《重走中俄万里茶道》这本书,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参考文献。家乡媒体具有全球视野,派记者走过大半个俄罗斯,挖掘尘封的历史记忆,取得俄驻华使馆的支持,的确很了不起!”
 
    陈人康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目前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因父母工作的缘故,他与不少苏联援华专家的子女们是儿时玩伴。“当年苏联专家送给我的玩具,我至今还保留着。”
 
    他说,中俄商贸往来源远流长,后来“苏联大力支持中国抗战,新中国成立初期派出大量专家援华,帮助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奠定工业基础,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苏联专家的智慧……”
 
    陈人康认为,长江日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这两本书,既有助于巩固二战胜利成果,也呼应了“一带一路”战略,这种大局观,殊属难得。
 
    湖北茶可定位俄中高档消费者
 
    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可对接“一带一路”
 
    俄罗斯中俄双语杂志《俄罗斯与中国》总编辑弗拉基米尔·别列日内赫,数年来采访了多位在中俄两国从事贸易的企业家。他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湖北在长江流域与伏尔加河流域合作机制中扮演着推动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茶产业是湖北对俄合作的龙头产业之一,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别列日内赫上次来湖北,曾到赤壁品尝了驰名中俄的青砖茶。他说,借“一带一路”战略东风,历史上连接中俄的万里茶道重新焕发青春,湖北作为茶道的源头和重要节点之一,可以以茶为媒,定位俄中高档消费者,扩展对俄合作道路。
 
    哈萨克斯坦驻华武官科热科夫前不久到过武汉。他说,哈萨克斯坦与武汉是老朋友, 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就是武汉大学的荣誉毕业生,武汉企业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公司在物流领域的合作也在逐步推进。
 
    他认为,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推行的“光明之路”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诸多利益契合点,希望两个战略能够对接,续写中哈友好篇章,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看得见的福祉。
 
    中俄友协和俄罗斯文化中心
 
    大力推动中俄历史文化交流
 
    出席首发式的八旬老人、中俄友协理事李多力,谈到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李多力的父亲李范五是中国早期共产党人,上世纪30年代被派遣到苏联学习、工作。李多力出生在苏联,在那里生活近20年,他早已将苏联当成第二故乡。卫国战争爆发时,他才几岁,战争与饥饿成为童年时期深刻的记忆。至今,他仍记得那段战争岁月,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中俄两国进行历史文化交流。
 
    长江日报赴俄罗斯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时,李多力给予了极大帮助,联络俄罗斯中央卫国战争纪念馆与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进行二战历史联展。他告诉记者,他还会积极协助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于2016年3月举行“苏联空军志愿队”主题展览。
 
    本次新书首发式举行地——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是俄罗斯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官方文化中心。
 
    “我曾路过长江,很多俄罗斯人都知道武汉,我一定会去看看!”该中心执行主任弗·格·马尔金说,希望促进俄罗斯与中国各个城市、包括武汉在内的文化合作与交流。
 
    陈金钰之女陈松江:
 
    欠烈士后人一本邮册
 
    驻京记者柯立
 
    在昨日的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军区司令部原副参谋长陈金钰将军(湖北武穴市人)的女儿陈松江显得非常忙碌:“我想托俄驻华使馆的官员,帮我向在武汉空战中牺牲的叶甫根尼烈士的孙子,补送一本纪念邮册。”
 
    陈松江随身携带一本厚厚的相册,翻开第一页,指着相片右角的一位俄国老人,逢人就问:“您认识照片中这位先生吗?”她认真地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我今年到俄罗斯参加卫国战争纪念活动时,带了一些我父亲百年诞辰的纪念邮册,赠送给那些卫国战争功臣们的后人。这些照片都是我与受赠人的合影。”
 
    让陈松江遗憾的是,那天所带邮册不多,发到一位友人时,邮册已经赠完。听说这位友人的祖父,是曾在武汉空战中牺牲的苏军志愿队飞行员。
 
    回国后,陈松江一直记着她欠这位苏军烈士后人一本邮册。她打开《武汉上空的鹰》,认真地逐一核对上面在华牺牲的苏军烈士名单,她希望通过长江日报和俄驻华使馆帮她完成这一心愿。
 
    她说:“长江日报记者把这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苏军烈士的音容笑貌和事迹,复活在中国人的心里,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他们。”
 
    温炎之子温有祥:
 
    《航空员之歌》还会唱
 
    特派记者胡洁
 
    “你看战斗机在太阳光下,你听马达高唱着冲进云霞,它轻轻地旋飞又抬头向上,向上排成队用力飞用力飞……”昨天首发式后,北京航空联谊会副秘书长温有祥一字一顿地向长江日报记者念起了《航空员之歌》歌词——这首在70多年前广泛传唱的苏联歌曲,正是跟随苏联空军志愿队战士飞到了中国。
 
    温有祥的父亲温炎在1943年空战中牺牲,今年是其百年诞辰。温有祥希望从《武汉上空的鹰》中了解更多飞行员的抗战事迹,以此祭奠曾驾驶苏联飞机在抗战中牺牲的父亲。
 
    温炎当年是高志航大队4大队23中队的分队长,战斗队飞行员。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刚刚学会驾驶美国霍克机的温炎赶紧开始学习掌握苏联战斗机技术,此后开始驾驶苏联战机抗击日寇。
 
    1943年1月,温炎从成都机场起飞,完成在湖南耒阳市的轰炸任务。返回时,被日本飞机击中。为保存飞机,他紧急迫降,后因未能得到有效救治牺牲。
 
    从一位当年在空军幼校就读的朋友那里,温有祥听到了苏联歌曲《航空员之歌》。这首歌被填上中文歌词广为传唱。
 
    本栏摄影
 
    特派记者
 
    胡冬冬  胡洁
 
    驻京记者柯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