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小楼”里追寻革命记忆
2023-08-01 10:49:00 来源:荆楚网

天津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这片热土上发生过很多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活动。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许多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风貌建筑。那些与革命历史相关的建筑,宛如一座座丰碑,向人们讲述着天津的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与海河传媒中心共同出品,海河传媒中心教育频道李家森工作室承制的百集系列纪录片《小楼春秋》播出以来收获好评。这部纪录片新颖别致,每集仅用8分钟时长,让天津一栋历史风貌建筑开口说话。百集联动产生协同效应,则让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得以彰显。日前,《小楼春秋》百集之外的特别呈现──《小楼春秋:红色记忆系列》特辑接档在天津卫视频道播出。该片通过讲述30幢小洋楼的故事,带领观众回望天津的红色记忆,感受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是一场回望初心的旅程,主创团队与观众一起,推开小楼的门,走向历史纵深处。

30栋小楼特别呈现 讲述天津革命故事

《小楼春秋》总导演李家森介绍,此次播出的是《小楼春秋》百集之外的特别呈现──《小楼春秋:红色记忆系列》特辑,精选天津市现存革命遗址中,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建筑学价值的楼宇建筑,制作每集8分钟的短纪录片。

总制片人王言玲介绍,在制作100集《小楼春秋》期间,节目组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阅读书籍、跟专家请教,翻阅史料,走访现场,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组敏锐地发现了天津深厚的革命根基,而且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讲述发生在天津的革命先辈的故事就应运而生了。

李家森表示,天津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五四运动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这方热土经历了许多重大革命活动,李大钊、周恩来、刘少奇等都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等众多组织机构更为天津留下多处革命遗址。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是这一项目立身的基石;天津丰厚的红色资源,是这一项目成长的土壤。

经过实地考察、查找资料和专家访谈,节目组从上百座红色遗址中选出了30幢小楼,这30幢小楼是我市现存革命遗址中兼具红色历史价值、建筑学价值的楼宇建筑。每集8分钟的时长,清晰地展示建筑外观、方位和布局特点。在素材的选择上,他们会分主次,捋出故事线,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小楼春秋:红色记忆系列》与100集《小楼春秋》同样需要打磨和下功夫,甚至更难。王言玲说:“困难之处在于挖掘故事的渠道少、资料少,而且我们用来做抓手的建筑外观,从颜值上来说参差不齐,这就加大了建筑之美的呈现难度。于是在发现这些情况之后,我们又迅速作了思路上的调整,以故事为重,建筑为辅,因为内核是革命历史、英雄先烈,他们的故事完全可以呈现出更多夺目的光彩。”

主创团队采用了以楼述情的方式,通过一栋建筑来讲述它所见证的一段烽火岁月。《北洋法政学堂》讲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事。编导霍五月介绍,天津是李大钊离开乐亭老家,走向新世界的第一站。北洋法政学堂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日制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在6年的学业里接触到大量新知识,结识了具备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同学。比如李大钊的日籍教师,国际法专家今井嘉幸,曾广泛参加中国的进步事业,大力支持李大钊组织北洋法政学会。另一位日籍教师吉野作造,原系袁世凯为其子女配置的家庭教师,在北洋法政学堂任教时,还曾举办课外讲座,讲授西洋政治史,是李大钊民主思想发展的引路人之一。

1923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李大钊回到母校发表了《历史与人生观》的演讲时说,“历史是要前进的,回顾从前呢,羡慕以前是无用的。不惟无用,一踌躇、一眷恋,反足耽搁吾们前进的时间,黄金时代总是站在吾们的前面,做吾们引路的一盏明灯,一直照着他奔去。”

在《小楼春秋:红色记忆系列》的创作中,团队充分挖掘史料,多方调研采访,不仅以小楼为线索,也借助文献文物来讲述故事。编导陈晓介绍,在《南开大学·思源堂》中,通过平津战役纪念馆的一件展品,讲述了南开大学爱国师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展地下工作的故事。陈晓说:“这件展品是一个黑色硬皮记事本,它的主人叫刘焱,曾担任南开大学地下党总支书记。记事本中记录了一首七言打油诗:‘高棠李爱何时了,清河骡马街头找。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园花落知多少。’诗中暗含了怎样送人去解放区、送到何地、到达后找何人、何单位接头以及介绍人和接头暗语等。”据统计,从1947年秋到天津解放,经由南开大学地下交通站输送去解放区的革命师生和民主人士,累计达400余人,其中包括知名人士楚图南、王冶秋、李何林夫妇、闻一多家属等人。

如何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红色历史体验,也成为节目组思考的问题。团队结合京津等地的党史专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电影质感的镜头画面,呈现天津辉煌的革命历史。编导李今以《觉悟社》一集为例,“周恩来等先进青年在返津途中,为探索革命真理,冲破封建习俗束缚,决定组建觉悟社,成员男女各十名。李大钊评价道:觉悟社是男女平等、社交公开的先行。后来在抵制日货的斗争中,周恩来等人身陷囹圄,却不惧艰险,以天下为己任,在狱中先后用六个晚上宣扬马克思主义学说。出狱后,编写了三万多字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当时的周恩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无数青年学子的榜样,他无畏艰险的革命精神更是令我动容。”

小洋楼中发生过的红色故事,许多并不为人所知。津浦大厂的进步工人王俊臣的故事给编导胡炳垠留下深刻印象。胡炳垠介绍,王俊臣在日本侵略者占据津浦大厂期间,在天津解放前夕的白色恐怖中,他积极带领工人与敌斗争。他有勇有谋,以拖延战术与日寇周旋,在地下党员于致远的指导下,以摔跤为掩护壮大津浦大厂的地下党组织。天津解放,王俊臣从解放区归来,成了津浦大厂的接管组长。胡炳垠说:“我们在档案中找到了王俊臣的口述,却没有找到他的一张照片。为了讲述这个故事,摄制组专门绘制动画辅助呈现。”

由于红色小楼的分布很多在居民区,周围房屋结构相似,辨认和找合适拍摄角度需要专家协助。霍五月说:“我们每一栋楼宇故事的确认都要经历认真地考察并请教专家。有一些细微的字词选择都要认真考证。确保表达的准确性。资料运用也是仔细审看,确保真实准确。”

在和专家的交谈中,主创团队发现有些楼在同一历史时期分布有规律和特点,霍五月说:“比如红色建筑很多是隐匿在居民区,像天津地委就换过7个地方,每一处都在居民区中。有一些方便情报交流的地点,会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靠近码头的地方,比如基泰大楼和寿德大楼。”

在天津市和平区唐山道南侧坐落着几排很普通的青色二层砖楼,其中的47号是一座“坐椅式”的楼房,1928年12月,毛泽民及夫人钱希均来天津建立秘密印刷厂时选址于此。王至扬是《中共中央在津秘密印刷厂旧址》的编导,她从相关人物传记入手,在一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寻踪毛泽民》中,找到了毛泽民烈士外孙曹耘山的线索。

经过各方寻找后,终于联系到曹耘山老人。王至扬说:“老人年过七旬,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如今仍在追寻外祖父毛泽民烈士的踪迹。拍摄时我们在北京见面,曹耘山老人激动地回忆了自己曾来天津寻找祖父革命足迹的经过:2004年他曾与毛泽民的堂侄毛远耀一起来津(毛远耀在这间印刷厂的排字间当过学徒)。毛远耀在那个牌子前站了好久、看了好久,最后他认为当时的秘密印刷厂就是在这个地方,两位老人2004年来津探访的照片,也用在了这期节目中。”

王言玲说:“在天津,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的先辈们,他们勇敢地为了理想,为了更好的中国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大义凛然,为今天的我们竖起了不倒的红旗。为了党的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地下党员,为了天津的解放而献出生命的4000多名指战员,他们的故事感天动地。在我们循着时间的轨迹,回到那个时代,当时的地点,倾听他们的故事时,我想没有人不会被感动。”

王言玲在采访地下党员李天祥老人时深有感触。在解放前,表哥张克诚秘密发展他为共产党员,而张克诚正是智取天津城防图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天祥当时的任务是收听新华广播,抄录内容,交给张克诚发给其他党员学习。这种看似枯燥的工作,他做了一年,这让他形成了严谨、审慎的做事风格。王言玲说:“采访时,他一再嘱咐我不要弄错事实,因为不止一份图被获取。爷爷在身体不方便的情况下整理了一箱的资料,并交给了我。我接过的不仅是书籍或图片,而是老人的认真态度和严谨作风。这种追求真实、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尽管每集时长只有8分钟,但镜头的讲究不亚于任何一部纪录长片。这段红色历史距今已有百年之久,影像资料极少,多以历史照片和历史文物为主。如何运用镜头表达是节目组遇到的难题之一。团队拍摄的同时利用灯光的变化去营造历史的空间感,通过运镜、构图等方式提升画面质感,用细节展示红色建筑风貌与历史文物,观众在聆听故事的同时感受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

首席摄像师甘兆瑞说:“我们希望拍出来的每一个画面都要漂亮,我们要结合多种拍摄方法来呈现不同季节、光线、角度下建筑的美。所以我们都会提前踩点观察,建筑在什么季节、光线角度下拍摄会更好,然后统筹安排拍摄计划,做到有效率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留住建筑的美。”

在拍摄建筑的过程中,很多建筑在使用中或闲置多年,在拍摄使用中的建筑时,他们要寻找建筑中的“原汁原味”,用镜头展现出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又是建筑原本的东西。在拍摄历史资料中,由于很多照片和资料年代久远,非常脆弱。甘兆瑞说:“拍摄中,只要是需要触碰的资料都要戴好手套,然后小心翼翼摆放。同时我们的灯光器材全部选择了冷光源,尽最大可能地保护拍摄的资料完好。”

每一集都有鲜明的主题和记忆点,这些发生过伟大故事的小楼至今矗立在我们身旁。胡炳垠说:“看起来柔和自然的画面背后,可能是花费了几个小时的灯光设计,因为以视觉元素调动人们的情绪与感受,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

在南开学校就读期间的周恩来(左一)

深入挖掘和呈现红色历史 用活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与以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相比,《小楼春秋:红色记忆系列》作出了许多新的尝试。李家森说:“我们坚持讲故事的风格,通过婉转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真实的人和事,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生动;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让观众更加贴近历史,更好地理解党的早期发展以及天津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和牺牲,感受到他们的英雄主义和坚定信念。”

主创团队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他们与专家学者合作,确保拍摄的内容具有权威性与可信度。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天津著名文史专家罗澍伟是该片的总顾问。罗澍伟为项目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并对30篇脚本进行了逐一审看、修订。

罗澍伟表示:“从五四运动和中共天津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开始,直到天津解放,前后共30年,近代天津是中国北方革命运动的中心,《小楼春秋:红色记忆系列》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运用富有天津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历史与红色文化资源,精心采制了30处红色遗址中发生的革命故事和涌现的英雄人物,生动形象地反映并代表了这30年间天津历史上勇敢、可敬、可泣的峥嵘岁月。”

中共和平区委党校党史研究科科长史煜涵参与了该片的多次拍摄工作,她表示,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讲,剧组在《小楼春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关注天津革命旧址、遗址,以建筑为切入点,实现了用活红色资源,讲好天津党史故事的效果。

史煜涵说:“这部纪录片将天津地方党史与近代天津城市史相结合,将微观叙事与宏观解读相结合,具体史迹与人物讲述相结合,对遗址所隐含的红色故事、革命精神,以及当时党在城市工作的特点、在白区斗争的智慧,以直观生动、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现,由表及里、深入浅出。一方面,让观众用很短的时间读懂党史,感悟先辈的革命精神,进而发自内心地传承红色基因,另一方面,能够提升观众对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可,在现实生活中转化成建设天津、发展天津的强大动力。”

《小楼春秋:红色记忆系列》是一次对红色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呈现,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对党史的传承和弘扬。

北洋法政学堂早期正门

王言玲表示,“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要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在拍摄制作的时候,我们往往惊讶于当时人们的选择,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追求真理,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我们更美好的明天,为了让光明战胜黑暗,这就是共产党员的牺牲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罗澍伟表示,一集节目,一段革命历史,一段生动故事,内容真实明快,情节生动曲折,语言浅显易懂,深刻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信仰坚定和不怕牺牲,受到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该片的播出,有助于“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楼不小,内有春秋,这部作品主题鲜明,思想性、艺术性结合,是创新的城市宣传,也是一份生动的党史教材、家乡史教材。李家森表示,“天津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基因的城市。我深受启发,对党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我们的镜头,希望能带观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天津的红色记忆,感受党的伟大。”

李家森说:“我希望年轻人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更好地了解党的历史和传统。我相信,通过这部片子,他们会更加热爱党和我们的天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珍视我们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