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6月3日讯(长江日报通讯员李霄鹍 肖珊)据了解,“珞珈一号”小卫星搭载发射时,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现场指导外,武汉大学3位院士李德仁、张祖勋、龚健雅也在现场指导。
李德仁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团队选择了目前国内处于空白的“夜光遥感”及国家急需的“低轨卫星导航增强”作为卫星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分辨率为130米,理想条件下可在15天内绘制完成全球夜光影像,提供我国及全球GDP指数、碳排放指数、城市住房空置率指数等专题产品,动态监测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它)记录人类晚上的活动,对整个社会灾害、内乱、战争与和平态势的分析,(成果)都(将)非常可观”。
另据介绍,这颗卫星搭载导航增强载荷,开展卫星导航信号增强和星基北斗完好性监测技术验证试验,为我国开展新一代导航信号增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一星多用”的集成化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理论提供试验依据,“形成更多科研成果,推动实验室水平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水平”。
该卫星是“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工程的第一颗星。该工程于2015年启动,旨在通过研制发射多颗具备星基导航增强能力的对地观测低轨卫星,开展“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实时服务”的天基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研究,推动我国定位、导航、授时、遥感、通信(PNTRC)天基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一体化建设。计划在未来5年内,再发射2颗卫星,为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全地域快速实时的天基信息服务助力。
据悉,本次作为主星发射的是高分六号卫星。高分六号是国家高分辨率重大专项规划卫星,是一颗低轨光学遥感卫星,也是我国首颗实现精准农业观测的高分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高质量和高效成像等特点,能有力支撑农业资源监测、林业资源调查、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需求提供遥感数据支撑。高分六号卫星与在轨的高分一号卫星组网运行后,可大幅提高对农业、林业、草原等资源的监测能力,使遥感数据获取的时间分辨率从4天缩短到2天。
链 接
这些高校也发射过卫星
高校自主研发卫星并送入太空并非个例。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我国多所高校自主研发的卫星都“上天”了,有些高校还不止发射了一颗卫星。
清华大学(2000年首发)
2000年6月28日18时37分(北京时间),清华大学和英国萨瑞大学联合研制的一颗50公斤重的微小卫星“清华一号”在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清华一号”是我国当时最小的卫星。
此后,清华陆续发射了“纳星1号”“灵巧通信试验卫星”“纳星2号”和2颗子卫星“紫荆1号”“紫荆2号”等。其中,“紫荆1号”皮型卫星质量为234克,“紫荆2号”卫星质量为173克。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年首发)
2004年至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小卫星7次闪耀太空,包括“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紫丁香二号”“吉林一号光学A星”“紫丁香一号”。
2018年4月26日12时4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哈工大负责设计研制的欧比特公司“珠海一号”02组5颗卫星,由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发射。
浙江大学(2010年首发)
2010年9月,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研制的2颗“皮星一号A”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这是国内首次发射成功的公斤级卫星。
2015年9月20日,浙大自主研制的2颗“皮星二号”与另外18颗卫星一起准确入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首发)
2011年11月9日11时21分,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天巡一号”卫星利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发射。该卫星主要用于技术验证等空间科学试验。
国防科技大学(2015年首发)
2015年9月20日,国防科技大学自主设计与研制的“天拓三号”微纳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天拓三号”是由6颗卫星组成的集群卫星,包括1颗20公斤级的主星、1颗1公斤级的手机卫星和4颗0.1公斤级的飞卫星。
2018年1月12日7时18分,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参研的“北斗三号”第三、四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迈出坚实一步。
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首发)
2015年9月25日,由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研制的小型卫星“南理工一号”发射成功。
2016年12月,发射中国首颗科普卫星“八一·少年行”。
此后,还成功发射了“凯盾一号”和“南理工二号”。
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首发)
2018年4月26日12时4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将“青科大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成功入轨。这是首颗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
(整合/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网、黑龙江日报、清华大学新闻网、浙江日报、国防科技大学网站、国防部网站、扬子晚报网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