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他们我们还能不坚强?汶川十年摄影展上 观众泪奔
2018-05-13 08:4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现场观众动容 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记者王震 李翌)今日,汶川地震十年摄影展开幕,不少观众被深深打动。

  其中一位观众擦着眼泪说:“我的朋友开始劝我不要来,以免看后心里压抑,但我会劝他们也来看看。”

  记者李子云 摄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由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湖北省博物馆承办的汶川地震十年摄影展暨《汶川地震十年》画册首发仪式,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展览展出了长江日报摄影师邱焰拍摄的110张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

  邱焰

  邱焰现为长江日报高级记者,曾七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两次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三次获得“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

  记者李子云 摄

  从2008年5月至今的十年间,邱焰5次入川,拍摄了1万多张记录地震灾区的图片。其中,他拍摄的10位地震亲历者10年间的变化,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肖像呈现10年来地震的印记。邱焰从这万余张图片中,精心挑选了部分图片出版成画册《汶川地震十年》,并选取了110张图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看了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强”

  

  记者任勇 摄

  展馆中,一位女士每幅图片都看得很仔细,她说自己在长江日报上看到展览的消息后特意赶来。“我的朋友开始劝我不要来,以免看后心里压抑,但我会劝他们也来看看。”她擦着泪眼说,自己叫陈平,是武汉人,汶川地震时自己读高中,虽然家里没有亲戚经历过那场灾难,但当时的灾情屡屡让自己落泪,今天再次看到这些画面心中仍隐隐疼痛。不过,看到邱焰老师坚持十年真诚地用镜头记录了汶川震区十个人的变化,自己看到了他们的不屈和希望,心里备受鼓舞,“看了他们我们还能不坚强吗?”

  

  肖珺长文的截图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肖珺专门带着女儿去看了摄影展,看完深受触动,回来就写了一篇长文。她说:“我看到有年轻的女观众低声啜泣,有男观众试图抓住从悬挂照片中透出的光影,有上了年纪的妇女和朋友分享自己到汶川探访后写的日志,有着黑衫的小男孩仰着脑袋盯着照片许久……”

  

  记者任勇 摄

  贾书苑是名大四的学生,她说十年前汶川地震发生后,看到那么多人失去亲人,受伤致残,觉得远离灾难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十年过去了,再次面对这些灾区人们的图片,觉得这么大的伤痛都能被顽强的灾区人们所抚平,自己失恋、考研失败、找工作不顺利等各种困难已不叫困难了,是他们给了我力量。

  公务员刘建国和妻子一起专程来看展,他们觉得,这个展不是有意揭开伤疤,而是要让大家看到,有同胞互帮互助,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灾难不可避免,生者坚强,明天依然是崭新的一天,“从十位汶川人十年变化的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眼神里的希望!”他特别感谢摄影师邱焰,用一张张图片记录一个个历经磨难的灵魂,陪伴坚强和成长,这是一位新闻记者的责任担当。

  

  记者李子云 摄

  今年25岁的帅慧是和男朋友一起来看展的,“那年我们在学校午休,桌子晃动厉害,突然听到楼下喊地震了,后来才知道汶川受灾了。”她说,今天看了这些图片,觉得更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珍惜家人的陪伴,这时她男朋友插话:“前不久,我母亲大病住院,让我深切体会到亲人在身边是多么的幸福,我和她很快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我们一定会勇敢面对今后的各种困难。”

  

  记者任勇 摄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老师梅小辉带着几名大学生一起过来看展,看后他说,这个展真实,真情,真诚,让他想起了作家余华《活着》里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汶川地震带来的创伤至今仍历历在目,再看看灾后重建的成果,才能更加深深的体会到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面对灾难时同心协力共患难的精神,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石,为伟大的祖国点赞!

  通过展览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

  记者任勇 摄

  “你看,这张是说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被奶奶背着,站在他们家的废墟旁。”展览中,63岁李洪汉带着自己6岁的外孙一路讲解,“现在跟他讲地震,他可能不太理解,但带他来就是要告诉他生命的意义。”他说,这场灾难让不少孩子离开了人世,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但看了展,发现不少幸存的孩子已经走出阴影,阳光地生活着,“你看,这个小朋友的腿因为地震被压断了。”他对外孙说,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不能做危险的事,比如乱穿马路、攀爬窗户。

  “这是解放军叔叔正在营救地震中的人们。” 在一张解放军战士救援的图片前,市民周敏向4岁的儿子沈幕渊介绍着10年前的那次地震。周敏说,儿子太小,没有经历过那次巨大灾 难,也从来不知道汶川地震是怎么一回事。恰逢10周年的日子,带着小孩感受灾难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教育他们地震知识和对生命的理解。

  那次经历让我对这些图片感同身受

  江岸区民防办退休员工周玉蓉现场观展 记者任勇 摄

  “看到这些图片,把我的记忆拉回了10年前的那个夏天。我几乎是哭着看完展览的。”泪水萦绕在武汉市退休公务员周玉蓉眼中,说到深情处,不禁潸然泪下。

  2008年8月,周玉蓉随团前往灾区考察,她的脚步踏上了绵阳、彭州、汉旺等灾区。空荡荡的集镇成为废墟,四处都是残垣断壁,还有那些灾区孩子们脸上呆滞的表情。 “那次经历让我对邱焰作品感同身受,每每回想起来都是心有余悸。”周玉蓉指着一张图 片中四川绵竹市的破裂楼房说,自己曾经过那里,现在依旧记忆深刻。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我们活着更应该好好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周玉蓉说,过去了 10年了,自己还常常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提及这段记忆,并不是去揭开伤痛,而是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只愿生者更加珍惜。

  来自全国摄影界、新闻界的10余位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并参加了上午举办的研讨会。专家们表示,这次展览的举办和画册的出版,体现了摄影师和他所工作的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徐祖根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十年过去了,不仅仅是汶川重生,汶川人重生,同时也是中国的重生,中华民族的重生。中华民族有不屈的精神,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这个展览可以说是2008年到现在中国所有媒体表现的缩影,也是成百上千中国新闻摄影记者表现的缩影。希望下一步能把这个展览影响力扩大到中国,甚至是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

  陈小波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高级编辑

  灾难必须记录,需要考虑怎样表达,又要克制感情,邱焰的作品做到了。

  这次展览是一次致敬展,致敬十年前在大地震消失的灵魂,致敬今天还活在伤痛之中的人们,说忘记太难,说重生太早,希望通过克制而深情的展览,让场馆的人感同身受。

  居 杨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邱焰能拍出这样的作品,与他认真、严谨、安静、温和、善良的个性有关。在每位拍摄对象的眼神中,能看到十年带给他们生活的磨砺、坚强,也能看到未来和希望,体现了摄影者的思考。

  于文国 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像如此规模给一个摄影记者办展出书,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过,今天改写了历史,给长江日报一个大大的赞,向长江日报致敬。

  赵迎新 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邱焰的照片加入了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关注命运的变化,并完整地记录和表达,这是新闻记者的涅槃。

  李 涛 人民摄影报社长、总编辑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摄影记者纷纷发来图片,每看一张都流泪,可以说这是中国摄影记者第一次与外国同行同台竞争,并走向成熟的标志。邱焰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把智慧凝结在照片里,并能长时间的坚持下来。

  柴 选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

  通过一张照片把几个不同时间的肖像变化融在一起,更具纵深感和震撼力,而且通过十年回访来关注一个人的命运,非常不容易,体现了一位职业摄影记者的责任心。

  程铁良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

  邱焰的摄影作品透露着独到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

  李洁军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新快报副总编辑

  在国内,如此理性地挖掘十年以来的重大题材并不多见。邱焰所做的事情,为一个职业摄影人以及未来报业新闻摄影如何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

  陈更生 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河南日报摄影部主任

  邱焰有着非常敬业的职业精神,拍照片特别认真。他真正做到让影像获得更长久,留下瞬间让后人铭记。

  周寅杰 解放日报视觉主编

  专业性在邱焰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不花哨,用最简单的方法透出内心和精神,就像一位武林高手,招式返璞归真,但功力老辣。专业摄影记者还是要有家国情怀,邱焰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李 楠 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策展人

  汶川地震不只是一个公共事件,而是职业记者的一次集体记忆。邱焰选择了用最大化的减法,用最精炼的方法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这十个汶川人十年肖像的变化,超越了具体灾难,我们看不到具体事件现场,但看到了心理现场,从这十个人面部改变,能体会他们心身的变化。

责编:李智恒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