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公里两江三镇四桥五湖 绝美汉马赛道记录城市蝶变
2018-04-16 08:44: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选手从沙湖大桥上跑过 记者李永刚 摄

长江网4月15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刘智宇)15日的武汉春寒料峭,马拉松连续三年点燃了这座城市的光与热。

“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42公里的赛道,人、景、城三者深度融合,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0多名选手们纵情奔跑,共同见证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武汉。

42公里的赛道如同一条薄纱,轻盖在城市头顶,揭开薄纱,展露在众人面前的,是一座历史之城、生态之城、发展之城。

这是座历史之城 沿江大道10余座百年建筑吸引眼球

清晨6时许,站在汉口汇丰银行大楼门口,来自山东的代光臣细细打量这座古希腊风格的历史建筑,感慨不已:“没想到,武汉原来是一座这么有历史底蕴的城市。”

他所站的地点是本次汉马的起点——沿江大道与青岛路路口。本次汉马报名人数超过13万人,最终只有24000人中签,得以站在这里。因此,对于和代光臣一样幸运“黄袍加身”的跑友们来说,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他们举起了手机拍照留念,笑容与坐落着10余座百年老建筑的沿江大道定格在了一起。

7时30分许,发令枪响,人流向前澎湃奔涌。不一会,就来到了百年老街中山大道。

市民张家新家住胜利街,这位65岁的“老武汉”一早就守在了中山大道赛道边,只为“赶时髦”,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跑马者”喊一喊加油、竖一竖大拇指。

中山大道是武汉著名历史文化街,现存160幢历史建筑,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他还记得,2016年年底,历经1年封闭改造重新开街,修旧如旧的严苛改造,让南洋大楼、民众乐园、甲子饭店、汉口总商会、远东饭店等大批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下了张家新记忆中的原汁原味。

“老汉口十里长街的繁华,让全国各地的人们看一看,作为武汉人,我别提有多自豪和骄傲。”张家新说。

9时许,武汉上空阳光初现,选手们陆续跑过长江大桥。

江面烟波浩渺,正前方,一栋黄色琉璃瓦顶的古建筑坐落在蛇山之巅,光辉夺目——始建于公元223年、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的黄鹤楼。

不少选手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让厚重的历史之美,洗涤浑身的疲惫。在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解说中,主持人也情不自禁,吟诵起了崔颢的千古绝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守在电视机前看完了汉马直播,他感叹:除了沿江大道、中山大道、黄鹤楼,汉马赛道途径的古琴台、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大学等处,无不展示着武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凸显了武汉的软实力,也是武汉吸引人才、实现复兴的内生动力。

这是座生态之城 绿色贯穿两江三镇四桥五湖

42公里长的汉马赛道,跨越两江三镇四桥五湖,沿途景观千变万化。航拍镜头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一抹抹绿色贯穿始终。

起跑点,汉口江滩绿树成荫,与奔涌的黄色人流相映成趣;

赛道初段,几乎在绿树簇拥之下,选手们由龟山南路跑上长江大桥;

赛道中后段,选手们更是在东湖绿道上蜿蜒,湖光山色,仿佛置身绿色怀抱之中。

“全程跑下来,让我回味无穷的,除了手里沉甸甸的奖牌,还有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城市风光。”顺利完成全马的市民向兴仁说,汉口江滩、龟山蛇山、长江、汉江、沙湖、东湖等,自己平时或途经、或带着家人游玩休憩,“平时不觉得,靠着一双腿跑完全程,细细品味沿途风光,真正感受到了一个生态化大武汉的美”。

武汉生态之美,给外地跑友带来的震撼更大。

南京人王伟是位马拉松“发烧友”,此次参加汉马,已是他第17次挑战马拉松赛事。作为“跑马”的行家里手,他总结经验:跑马拉松,30公里之后,就到了“魔鬼”里程,“身心都极度疲惫,最容易有放弃的念头”。

他坦言,赛道的最后十几公里几乎都在东湖沿线,景色美,空气含氧量高,不仅赏心悦目,也适合跑友挑战自己。“最疲惫的时候,瞟一眼湖光山色,感觉疲惫感消失了一大截。”

在武汉,沿东湖绿道漫步、奔跑或骑行,逐渐成为了市民和游客休闲方式的标配。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正式提出,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简称东湖绿心),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如果说绿心是心脏,那么绿道就是血管,将原本相互割裂的区域连接起来。”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负责人黄焕说,东湖绿心的建设,以城湖相融、山水相依、文景相生、高效便捷的世界级唯美城市绿心为目标,武汉马拉松连续三次与东湖相偎相依,是武汉利用水资源、优化水空间、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弘扬水文化的绝佳,也是“生态化”大武汉的体现。

这是座发展之城 选手动情呼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距离赛道起点最近的江汉路地铁站,是地铁2号线、6号线的换乘站。

15日清晨6时许,身着黄色参赛服的选手们,在指示牌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从4个汉马专用通道有序出站。

熙熙攘攘的黄衣大军,让家住汉口的徐先生按捺不住兴奋,一早他就来到起点观赛。发令枪一响,目睹黄衣大军出发,感觉还未尽兴的徐先生,转身往地铁站走去。

“先坐6号线到钟家村,再换乘4号线到首义路。我提前打听了,半程马拉松的终点在辛亥革命博物馆,离首义路站才500多米。”徐先生说,全程只用了半个多小时,慢慢悠悠到了终点,赶上了健康跑的男子冠军冲线。“我比他快,他用了57分钟。”徐先生笑着说。

24000名选手参赛,观众、志愿者、安保人员不计其数,再加上交通管制,马拉松赛事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协调调度能力。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细看本次汉马路线图,长江日报记者发现,武汉给出了“地铁方案”——网状地铁线路。

此次汉马,地处赛道沿线的地铁站多达16座,涉及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6号线、8号线等5条地铁线路,覆盖赛道各个点位,可轻松地铁出行。地铁3号线、机场线等也起到了显著的客流疏导作用。

这一“地铁方案”的背后,是近年来武汉城市建设的大手笔。从无到有,由线成环再成网,地铁的大发展,让武汉交通格局迈入一体化时代,三大火车站、天河机场与轨道交通无缝对接。到2020年底,将基本形成“主城成网、新城通线”的线网格局。

“跑完42公里,有种很奇妙的感觉——历史、现代和未来像是在不停地交错变幻。”选手张鹏说,从修旧如旧的中山大道,到一桥通架南北的长江大桥,再到临江大道上拔地而起的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一条汉马赛道所承载的城市蝶变,让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都有些应接不暇。

长江经济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个个发展机遇扑面而来;三办改革、三乡工程、长江新城建设,一项项改革创新成为全国示范……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42公里长的汉马赛道上,不断有选手动情呼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