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把家搬到龟山 75岁老人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3年
2018-04-04 08:44: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4月3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邓小龙)在汉阳钟家村社区,有一栋名为“鹦鹉大道17号”的老楼,75岁老人张晏生的家就在这栋楼的顶层——8楼。走进老人家中,近百平米的屋内陈设并不复杂,三个房间里的家具都是老旧样式。家里摆着不少照片,大多是张晏生带着小学生们在向警予烈士墓前祭扫的画面。

“看见树杈间那一块白色了吗?那就是向警予雕像。”4月3日下午,张晏生站在自家窗台前,望向对面龟山西巅郁郁葱葱的松树。他指着窗外说:“既然在武汉,就要经常看看‘向妈妈’,这是我的姑妈、向警予的战友张金保对我的嘱托。”

张晏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1962年时,他从解放军武昌南湖汽车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军委办公厅机关工作。彼时,他的姑妈张金保是全国总工会纺织工会主席。张晏生到北京后,张金保经常邀请他来家里吃住。1964年,张晏生担任北京市南太平庄小学校外辅导员,邀请张金保给学生们讲革命故事。正是那次活动中,他第一次接触到向警予这个记挂了一生的名字。

张金保告诉张晏生,自己曾是武汉裕华纱厂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后因参加向警予创办的工人夜校学习,结识了这位“革命路上的导师”,并在向警予的影响下担任了第三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长。张晏生记得,张金保不止一次对他说:“我把你当成自己的儿子,你也要像我的儿女们一样,喊她向妈妈。”

“一晃33年了,记得以前山上的树还没这么茂盛,一眼就能望到向妈妈的雕像。”张晏生似是陷入了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张晏生退伍回到武汉工作,先后居住在汉口六渡桥和古田等地。张金保特意叮嘱他“要常去向妈妈墓前看看”,于是每逢清明节,张晏生便一个人前往龟山祭拜。1978年,龟山向警予烈士墓建成,张晏生来此祭扫,站在山顶往下四周一看,萌生出一个想法:“如果能住在附近,就会离向妈妈更近一点。”

经过走访,张晏生发现了现在住的这栋楼。那时厨房还是屋里的后阳台,张晏生一眼就认出了烈士墓的方位。1985年,他用自己在汉口的两套房作为交换,搬到现在的房子里。1988年5月,烈士墓广场上的向警予雕像竣工,张晏生每天都要趴在窗台上凝望许久:“虽然我没见过向妈妈,但看着这尊雕像,想起姑妈给我讲的故事,还是能感受到她当年的凛然正气。”

  链接——

  “五大”时张金保曾与向警予并肩而坐

在张晏生的记忆中,每当提起向警予的名字,姑妈张金保总是充满尊敬,是向警予一手将张金保从普通工人培养成革命战士。

张晏生回忆说,张金保曾对他讲述过一段趣事:“五大”召开时,有人拿着会议通知到纱厂找张金保。当时厂里有一男一女两位“张金保”,会议通知送错了人。“五大”召开当天,男张金保赶到会场,才被告知“我们通知的是张大姐”。因此直到第二天,张金保才得到消息赶往会场。“五大”召开时,向警予和张金保同为主席团成员,在会场并肩而坐。后来,张晏生前往武汉革命博物馆求证这段历史,得到肯定答复。

据张金保生前对张晏生的讲述,1928年向警予被捕直至牺牲,张金保与陈春和等人多次试图营救,均因为条件不足未能成功。向警予在现警予中学所在地遇害时是个大雨天,敌人在现场张贴告示“不许任何人收尸”。当晚,当时的海员工会主席陈春和带着张金保等10多人,趁夜将烈士遗体用板车运往集家嘴。会驾船的陈春和找汉江边的船夫借来一条“小木划”,众人这才将烈士遗体运往对岸的龟山脚下安葬。几天后,陈春和又返回该处,为向警予刻了一块比较隐蔽的小墓碑。

近年,每逢清明节前,张晏生都会联系汉阳区关工委,组织中小学生前往龟山烈士墓进行祭扫。他说:“这么多年过去,这段历史我没有忘记,我们的后辈更不应该忘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