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警予中学与烈士故乡学校同上“开学第一课”
2018-02-27 08:44: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武汉警予中学的学生在表演向警予革命故事情景剧 记者彭年 摄

湖南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学生们在向警予雕像前敬礼致敬 记者陈亮 摄

长江网2月2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实习生刘映含 通讯员祝丽芳 乐钢)26日,是武汉市中小学生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上午9时,江岸区警予中学与向警予故乡湖南溆浦县警予学校的师生现场连线,以一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开启新学期。两地师生共同重温了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烈士的事迹,缅怀先烈精神。课上,江岸区红色校本教材《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首次发布。

“开学第一课”在警予中学学校的操场举行。1928年5月1日,向警予就是在这里被反动当局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今年是向警予烈士牺牲90周年。

奏唱国歌之后,警予中学学生朗诵了夏明翰的那首著名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该校学生还自编自演了一台情景剧,把向警予学习、革命、牺牲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之上。当台上扮演向警予的学生说出“为党和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话语时,操场上的不少学生都眼眶湿润。

八(4)班女生顾婷说,情景剧给了她极大的震撼,向警予对知识的渴望,对革命、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深深地感动了她。“我们应该学习向警予的精神,并将它传承下去。”

在“开学第一课”上,《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红色校本教材首次发布,一本本红色封面的教材发到了学生们手中,大家都迫不及待翻阅。去年,江岸区与长江日报共同编纂了这本教材,讲述了发生在江岸区的30个经典红色故事,其中既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等标志性历史事件,还有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辈视死如归的事迹。

最令师生们激动的,是与湖南溆浦警予学校的现场连线,两地师生同上一节“开学第一课”。操场前的大屏幕上,烈士故乡的孩子们手捧教材朗读,与武汉学子们共同重温历史。日前,由长江日报记者、警予中学教师组成的一支“红色基因小分队”抵达向警予的故乡湖南溆浦,将100多本红色校本教材送到警予学校学生手中。

除了警予中学,江岸区长春街小学、鄱阳街小学、黎黄陂路小学、铭新街小学、武汉二中、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京汉学校等7所学校成为了“开学第一课”的分会场。此外,江岸区所有中小学都以“红色基因 江岸传承”为主题举办了“开学第一课”。

江岸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区内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七会议会址等39处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为了保护和传承当地的红色资源,江岸区与长江日报合作,开展了“红色基因 江岸传承”系列活动。未来,该区将把红色校本教材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开展“红色研学”旅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写进教材

  武汉中学生诵读诗句牢记革命先辈奋斗史

26日的“开学第一课”之后,警予中学的学生手捧新教材,轻声读着其中一首小诗: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这首向警予写给女儿蔡妮的诗,被印在了江岸区红色校本教材《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中《“警予精神”永放光芒》这一章节的开头。26日,江岸区内五年级至高一学生,都领到了这样一本教材。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保持党肌体健康的内在要素。2017年,江岸区联合长江日报,以江岸红色故事、革命旧址,以及在江岸奋斗过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经历为主要内容,开始编纂《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红色校本教材。

翻开这本教材,开头就图文并茂介绍了7所“身边的革命场馆”,引导中小学生们走进革命旧址,探访红色历史。随后是一则“江岸革命大事记”,以时间轴的形式介绍了发生在江岸辖区的重要革命事件,帮学生们理清了历史脉络。全书正文分五个章节,讲述30个经典红色故事,其中既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等标志性历史事件,也有收回汉口英租界、50万民众献金抗日、孩子剧团奏响救亡主旋律等众志成城的历史画面,还讲述了向警予、夏明翰、董必武、项英等革命先辈的故事。

“把红色基因写进教材,让青少年们牢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史,通过红色故事和红色旧址,感受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继承革命传统。”江岸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江岸区将把红色教材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纳入“红色研学”旅行,全区学校还将依托“向警予纪念馆”“孩子剧团”等红色资源,不断拓展红色校本教材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记者刘嘉 实习生刘映含)

向警予故乡学校必修课将用江岸红色校本教材

“这学期,我们将随着这本特殊的教材,去了解警予奶奶当年在武汉的英雄事迹,以及更多与她一同战斗过的革命先辈。”26日上午,湖南省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迎来“开学第一课”,由武汉市警予中学赠送的红色校本教材出现在课堂上。本学期起,这套教材将成为该校学生的必修课。

上午9时,长江日报记者在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五(7)班看到,语文老师曹娟正在给全班40多名学生讲解教材中《“警予精神”永放光芒》一章。曹娟从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的经历讲起,到回国后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和妇女运动,直到如何被捕牺牲。“警予奶奶的牺牲地,现在也是一所学校,就是武汉市警予中学。”听曹娟讲到此处,安静的教室里忽然响起讨论声,学生们纷纷表示:“真希望能去警予中学看一看,为警予奶奶献一束花。”

在自习和讨论时间,学生们手捧教材,仔细阅读关于武汉江岸众多革命遗迹的介绍,以及夏明翰、林祥谦等其他革命烈士的故事,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陈如萱、刘泽楠等多位同学说:“生在烈士故乡,我们一直都在学习警予奶奶的故事,这本教材让我们接触到更多有关那段峥嵘岁月的人和事,希望老师们今后一一讲给我们听。”

卢峰镇警予学校坐落在溆水河畔,与当地“向警予同志纪念馆”仅一墙之隔,其前身是向警予1916年创办的“溆浦女校”,1978年正式定名为“警予学校”。校门口刻有这样一副对联:“树千秋伟业吾辈雄姿再展,经百年风雨警予神韵犹存。”校内还建有一座向警予雕像。

校长舒清红介绍,该校一直将传承警予精神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并于每年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在雕像前献花祭奠。“我们向学生讲述的大多还是向警予烈士在家乡的故事,对她的革命经历涉及不多。”舒清红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警予中学赠送的红色校本教材,将帮助该校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向警予烈士伟大的一生,也将使该校红色历史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

(特派记者邓小龙 通讯员乐钢 贺赛)

警予中学湖南籍家长致信学校

  倡议学生去烈士故乡深入探访

开学第一天,警予中学七年级学生黎康平家长给学校写来了一封信,讲述了他与警予中学的渊源。

黎康平父亲黎鹏是湖南省华容人,他曾经在向警予家乡溆浦县工作、生活了十年,经常从大桥边的警予学校前经过。他记得当地经常举办纪念向警予的活动,向警予的女儿也曾来到警予学校探访。他的妻子是溆浦当地人,对向警予的事迹非常熟悉,两人经常把烈士故事讲给孩子听。向警予烈士的名字在这一家三口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05年,黎鹏来到武汉工作时,听说向警予烈士墓在武汉,就约了几名同事去了一趟龟山,专程给向警予扫墓。去年,他把妻儿接到武汉来一起生活,为孩子选择学校时,看到了警予中学2017年清明祭扫活动的直播,非常激动,毫不犹豫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学校。“我对向警予非常敬仰,希望孩子能从革命烈士身上学到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精神。”孩子入学那一天,他也把校内的烈士纪念馆好好看了一遍。

“今年是向警予牺牲90周年,我真希望武汉的学生们能去一趟溆浦,参观向警予的故乡,了解她生前的奋斗历史。”在信中,黎鹏发出倡议,希望警予中学的学生们能有机会走进溆浦,深入了解烈士精神。

(记者刘嘉 实习生刘映含)

警予中学湖南籍家长致信学校

  倡议学生去烈士故乡深入探访

  以向警予烈士命名的学校

  全国仅此两所

武汉市警予中学和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两所以向警予烈士命名的学校。两校于2017年达成合作共建协议,将共同推动两地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两地学生今年还将寻访、收集向警予生平事迹,倡议更多专家、志愿者加入其中,让警予精神代代相传。

溆浦警予学校:

  “警予精神”传承百年

东接“向警予同志纪念馆”,西临落阳桥,在湖南省溆浦县卢峰镇溆水河畔,坐落着一所“警予学校”。从校门外向里望去,能清楚地看到一尊向警予烈士雕像,矗立在操场正中。这所全日制小学的前身,就是向警予曾担任过校长的“溆浦女校”。

1916年秋,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抱着教育救国的心愿,回家乡接办了溆浦女校,提倡新风尚,强调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与专制。她为了动员学生入学,翻山越岭只身步行数百里,挨家挨户劝家长允许女儿上学,先后到水东、两丫坪、低庄、祖市殿、花桥、小江、江口等地劝学。

向警予的教育思想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扫除旧习,她亲自带领学生上大街清扫垃圾,意在清除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唤醒人们振兴华夏的理想。

为了办好学校,向警予从长沙、常德等地邀请一批思想进步的同学担任女校教师。她任校长期间,溆浦女校有教职工7人,一个高小班,四个初小班,一个缝纫班。办学初期,向警予父亲对办学经费给予了帮助。

此后,溆浦女校经历了溆浦简易女子乡村师范附属小学、县立第二小学、首善镇中心民国校、城西完小、城关镇二完小等多次更名。至1978年,为纪念向警予烈士,湖南省委将其正式定名为“警予学校”。

经过多年发展,警予学校已经成为一所拥有46个教学班、2600多名在校学生的现代化学校,教育质量在县内领跑,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语文课改示范校”等。

“每天一进校门,都仿佛能感受到激励的目光。”该校五(4)班学生伍玮垚说,从进校第一天起,学校就通过讲述校史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将“警予精神”刻在心中。多年前她就听说,在武汉向警予牺牲的土地上,建起了一所警予中学,希望有一天能去瞻仰祭拜,重温先辈在武汉走过的路。

武汉警予中学:

  为烈士祭扫34年从未间断

一走进武汉市警予中学大门,就能看到一尊向警予烈士的铜像在操场前矗立。警予中学创建于1958年,原名黄石路中学。为纪念大革命时期牺牲在此地的向警予、夏明翰等200多位革命先烈,1993年,学校决定以烈士名字作为校名。“因为向警予是我党早期最重要的女性领导人之一,她的名字‘警予’二字也含有‘警示自我’的意义,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该校副校长贺赛说,学校因此更名为“警予中学”。

1998年,学校在校园内建起了一座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门前砌起一面烈士群像浮雕墙。浮雕墙背面刻着的诗中写道:“如警予烈士一样立下宏愿,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纪念馆内用图文展板介绍了向警予、夏明翰等烈士事迹。纪念馆里常年有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

警予中学的每一位新生,进校第一节课就是参观校园内的烈士纪念馆。每年清明时节,警予中学学生都会手捧花环,步行7公里、历经一个多小时,到达龟山上的向警予烈士墓祭扫,用歌声、朗诵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与缅怀,34年来从未间断。学校还编写了《烈士精神与风范》教材,供学生们学习烈士事迹与精神。

警予中学校长王洪明表示,未来,学校打算扩建纪念馆,逐渐向市民开放,让纪念馆不光为学生服务,更要成为武汉市民的教育基地。学校还将以《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等书籍为材料,编排一些革命故事情景剧,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革命教育。

(记者邓小龙 刘嘉)

本报记者探访向警予出生地湖南溆浦县

  警予元素处处见 警予精神代代传

  2月25日,溆浦县卢峰镇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内,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纪念

  溆浦县卢峰镇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溆浦县卢峰镇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内展示向警予博物笔记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内展示的向警予就“学生清街团”清街之事的三封公开信《致警局书》《致各家庭书》《致希夷先生》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内展示的她亲自作词、谱曲的《溆浦县女校校歌》

本版图片特派记者陈亮 摄

“原来在湖北武汉,也有一所警予学校啊?”

“对啊!名字一样,你们是小学,我们那是初中。”

“那我们毕业了就考到警予中学去吧。”

2月26日,湖南溆浦县警予学校里,来自武汉市警予中学的武蓓蓓老师,被当地的小学生们团团围住,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25日,长江日报记者追随向警予生前的足迹,来到了她的故乡——湖南省溆浦县。

在当地,向警予的故居保存完好,和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一起,组成了现在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她当年创办的溆浦女校延续下来,成为了如今的警予学校,小朋友们亲切地称呼她为警予奶奶。在县城里,随处可见与警予有关的元素。

“在溆浦,向警予的革命事迹和精神被代代传扬。家乡人都因她而感到自豪。”向警予同志纪念馆馆长刘蓉华说。

年少立志为“中华之前途”而奋斗

悠悠溆水长流,警予精神永存。

溆水河畔,青堂瓦舍,坐落于溆浦县城繁华地段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在湘西群山环抱中岿然而立。

走进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迎面看到的是一尊高大的向警予铜雕,向警予面带微笑英姿飒爽地走向参观者。广场左侧,是向警予同志故居和生平事迹陈列室。向警予的故居建于清末民初,为五柱穿斗式木构架砖围护墙的湘西木板屋组成的四合院,她当年读书休息的地方历经风霜洗礼后,依然保存完好,夕阳洒在砖瓦上熠熠生辉。

“向警予牺牲时年仅33岁,纪念馆向世人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向警予一生短暂而又光辉的历程。”刘蓉华介绍,纪念馆展出实物40多件,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从这些物品可以看出向警予青少年时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刘蓉华介绍,在周南女校学习期间,向警予学习十分刻苦,门门功课都很好。1915年,年仅20岁的向警予写的10篇作文保留了下来,这些文章文笔流畅,字迹端秀,内容针砭时弊,尖锐泼辣。老师给她的每一篇文章评分都是最高的“甲上”。

在作文《湖南地型记》中,向警予歌颂湖南大好山川壮丽景色,叹息当时动荡时局,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那时,她便决心顺应“世界潮流之趋势”,投身到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之前途”而努力奋斗。

在纪念馆中,向警予一封给七哥七嫂的手写家书写道:“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

家庭环境影响向警予走向革命道路

一个从大山深处走来的女孩,在短短人生历程中,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性领导人,面对反动势力毫不畏惧直至牺牲。是怎样的环境铸就了这样的警予精神?

在刘蓉华看来,一方面是从小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父兄的熏陶,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湖南人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成就了今后的向警予。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向警予诞生于湖南溆浦县的一个商人家庭。向警予父亲向瑞龄以经商为主,晚年还曾担任过溆浦县商会会长,在当地较有名望。向警予兄弟姐妹十人,她排第九。

1900年,5岁的向警予就在父兄的指导下开始认字。1903年,溆浦开办新学招收学生。这年冬天,在大哥向先钺的支持下,向警予上了小学,取名俊贤,在县城开了女子入校读书之先河。

那时,屈原的《离骚》《木兰辞》成为她爱不释手的读物。在平静的溆水边,常常响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朗读声。

在向警予兄弟姐妹中,她的大哥、五哥、七哥等都先后到日本留学。尤其是大哥向先钺,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熏陶,是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之一。在大哥的影响下,出生于内忧外患年代的向警予,经常阅读《新民丛报》和《民报》等刊物。少年时就充满求知的渴望,关心国家的兴亡。

“后来向警予走出溆浦,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青年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坚定的革命道路。”刘蓉华说。

家乡人眼中的向警予:不仅仅是革命家

向警予的革命斗争事迹广为人知。在刘蓉华眼里,向警予不仅是一位英勇就义的革命家,一个怀揣教育救国思想的教育家,还是一位不为人知的书画家。

如今,溆浦当地依旧流传着向警予通过教育事业,打破封建禁锢思想的故事。1916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她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回到了家乡创办溆浦女校。这位年纪轻轻的校长,从县城出发,带着包袱雨伞,顶着烈日、冒着大雨,足迹踏遍了溆浦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向警予的奔走呼喊下,当地很多人纷纷送女孩子上学。

向警予提倡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宣传新思想,反对女子裹脚,让当时这座偏僻的新城风气为之一变。

在向警予亲笔填词的校歌中,她写道“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们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啊,大放光明!”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早期女性领导人,是妇女运动先驱,她也是一名教育家,曾打破封建禁锢,提倡男女平等。而在我看来,她还是一位书法家。”在向警予故居里,刘蓉华指着墙上的笔记说。

刘蓉华所指的笔记,就是纪念馆里陈列的向警予当年的博物日记,日记中向警予的小楷十分工整,一旁还有她画的配图,图中的鸟画得细致入微,整个鸟的五脏六腑都清晰可见。刘蓉华介绍,博物课是当时从西方引进的一门科学课程,相当于现在的生物课,图中所画的是当时学习动物构造课程的笔记。

“向警予不仅小楷写得好,从她后来写的书信中也可以看出草书也是一绝。”在家乡人眼里,向警予担当得起书画家这个称号。

向警予的教育理念值得研究

如今在溆浦,向警予的生平事迹为人熟知,也有不少人知道向警予早期报以“教育救国”的思想回乡办学。但鲜有人对向警予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在刘蓉华看来这是一个值得被后人所关注的话题。

向警予提倡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宣传新思想,反对女子裹脚,让当时这座偏僻的新城风气为之一变。在向警予亲笔填词的校歌中,她写道:“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们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啊,大放光明!”

当时的溆浦县卫生环境堪忧,随处垃圾堆积,气味难闻。向警予认为,学校一方面应注意在校内对学生的学习品行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校外养成学生的公共道德。她还召集学生组成清街团,开展清扫街道的活动。

向警予带着少年儿童们,走上大街,拿着扫帚,四处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据记载:“黄童弱女,勉效其力,吁气如雷,汗流如雨”。忙了一个上午,溆浦大街上干干净净。

让她想不到的是,这样一场公益性活动,却引发了不少冷言冷语,当时“舆论沸鼎”。活动招来了非议,向警予敏锐地察觉到,清扫大街可以改变城市面貌,但更重要的是清扫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

向警予奋笔疾书,写出了三封公开信,《致警局书》《致各家庭书》《致希夷先生》,就“学生清街团”清街之事发出自己的观点,在溆浦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如今,留存下来的两首歌词是向警予教育思想的最好印证,一首是《溆浦县女校校歌》,一首是《运动歌》。

《溆浦县女校校歌》

美哉,庐山之下溆水滨,我校巍巍矗立当其前。我,一堂姊妹相爱相亲,大家有努力奋斗的精神,看,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啊,大放光明!

《运动歌》

运动,运动,运动乐,哪怕天寒,哪怕地冻,奋起精神来振作,筋骨强,血脉活,要使身体得活络,运动,运动,运动乐。

(特派记者李翌 发自湖南溆浦)

多位党史专家追忆向警予的历史地位:她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 极具代表性的革命英烈

2月25日下午,溆浦县卢峰镇向警予同志纪念馆,一群孩子跑过 记者陈亮 摄

1920年7月6日至10日,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举行了为期五天的会议。图为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合影。前排右一为向警予 记者陈亮 翻拍

1920年5月,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蒙达尼公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他们的结合被誉为“向蔡同盟”。图为他们的合照 记者陈亮 翻拍

(记者李翌 李芳)今年是向警予烈士牺牲90周年,她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武汉市党史专家。他们表示,作为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向警予是模范妇女领袖,她为妇女解放、劳苦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

  向警予对秋收起义

  曾有过指导

宋健表示,向警予对建党有过重要贡献,这充分肯定了向警予的历史地位。向警予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妇女运动的领袖,这是毋庸置疑的。

向警予是中共“二大”当选的中央委员。“二大”在党的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向警予是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个妇女部部长。这也侧面印证向警予在建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健介绍,向警予曾在汉口总工会任职,在宣传部也工作过,还主编湖北省委机关报《大江报》和党刊《长江》。除了宣传工作,据档案记载,向警予还担任过湖北省监委负责人。当时中央有文献记载,调向警予到监委,负责党的纪律建设工作,具体做哪些工作没有详细记录。

宋健透露,有一点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就是向警予对秋收起义、对武装斗争的贡献。武汉当时处于白色恐怖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和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络,下一步行动没有方向。就在心灰意冷时,卢德铭偶然碰到向警予,向警予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去向:参加秋收起义。这等于给部队传达了党的指示。后来,卢德铭带领的这支部队成为秋收起义的绝对主力军。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教授张秋实——

  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向警予得到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评价。张秋实表示,向警予是一位大爱无私的巾帼英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践行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他着重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张秋实说,向警予的毕生都奉献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最后死在敌人手上的时候,也没有屈服,经过严刑拷打之后死守住党的机密。“她在生命最后关头仍然考虑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党和人民。这样的女党员、女烈士怎么能不令人敬佩?”

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向警予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妇女运动决议案》等许多重要指导文件,发表了《中国最近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之新纪元》《妇女运动的基础》等大量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张秋实认为,向警予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赵晓琳——

  她是党史上极具代表性

  的革命英烈

赵晓琳受访时说,向警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党的妇女工作的创始人、杰出领导人。她曾出席党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第一任中央妇女部部长、第一任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是党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革命英烈。

1927年春,向警予来到武汉,先后在湖北省总工会、中共湖北省委、中共汉口市委从事革命工作,领导工人阶级、劳苦妇女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组织了五六万女工在党领导的工会之下开展罢工等斗争,蔡和森曾盛赞她这一时期的工作“成绩甚大”。“七一五”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后,武汉处于严重白色恐怖之下。向警予坚持地下斗争,冒着生命危险,走街串巷,发动群众;参与策划两湖暴动。

赵晓琳说,向警予生命最后时光在武汉度过,她的热血洒在武汉这块土地上,这是武汉的骄傲。

“我本人十分崇敬向警予烈士。30多年前,曾经费尽周折到汉阳扁担山的墓群中、汉阳龟山脚下等地,寻找红色战士公墓的踪迹,撰写有关文章。”赵晓琳说,因工作关系,她曾多次拜访向警予和蔡和森两位烈士的女儿蔡妮,并与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联系。

赵晓琳介绍,蔡妮在上海出生后仅4个月,就由母亲送回湖南,住在长沙亲戚家。向警予一生心系革命,常年在外,和女儿一起生活的日子很短暂。但在蔡妮眼里,向警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曾多次向赵晓琳表示,“母亲是位了不起的女性,了不起的妈妈”。

原武汉市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主任袁青——

  她是模范妇女领袖

1978年,在向警予的家乡湖南,政府拨款维修了向警予故居。同年,在她牺牲的地方武汉,也启动了长达数十年关于向警予资料收集和研究。

当时,武汉市妇女联合会受全国妇联的委托,展开对向警予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市妇联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袁青便是小组成员之一。

袁青回忆,那时沿着向警予的足迹,采访了当年向警予的战友、家属等很多人,其中包括张金保、陈恒乔、陈修良、陈春和等人。张金保第一次见向警予时,向警予就积极鼓励她,并向她讲了很多革命道理,当时还是工人的张金保深受鼓舞。

他们还采访了海员工人、共产党员陈春和,向警予牺牲那天,就是陈春和冒着生命危险,用小船将向警予烈士的遗体运过汉江,掩埋在古琴台对面的六角亭边。

1995年,武汉市妇联主编的《向警予——传记·纪念与回忆·论述·资料》一书出版,成为了目前国内研究向警予资料最齐全的书籍之一。

袁青说,虽然没有见过向警予本人,但从她的战友同仁口中,了解到她是一个有智慧、有胆量、有能力、有才华的女性领导人。她是模范妇女领袖,她为妇女解放、劳苦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她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后来武汉市的妇女工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