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院士后第一件事干啥?武汉四位新院士要做同一件事
2017-12-16 09:13: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从左到右分别为谢先启、张清杰、何琳、徐红星 省科协供图

长江网12月15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邓腾)“院士是创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15日,徐红星、张清杰、何琳、谢先启四位2017年新当选两院院士,出席湖北省新当选院士座谈会,四人都不约而同表示,将立足成果转化,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院士新起点。

“我省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要将培育的重大成果转化成产品,院士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说。他是新型复合材料方面的学术带头人,曾与国际科学家合作研制国际首台太阳能复合发电实验系统。他说,科学家团队少则几十人,多达上百人,只要看准方向、团队协作,在科研上持续突破,在世界上定有一席之地,而更亟待解决的,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破题,助力武汉院士经济起飞,院士要带领团队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武汉走上‘一带一路’发展之路,逢山开路、遇山架桥,都离不开爆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来自中国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位爆破专家,也是武汉市属单位出的第一位院士,非常“接地气”。他说,经济发展,给爆破技术发展提供了舞台,该技术与经济社会天然联系,“之前欧美比中国走在前头,是因为二战遗留的许多建筑需要爆破,伴随欧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已完成,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爆破领域也在赶超,大到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小到肾结石碎石,都是爆破”。谢先启说,未来将申报国家级爆破实验室落户武汉,助力产业发展。

来自武汉大学的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被评价是“在纳米光子学领域,显然是中国做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之一,在于打破物理瓶颈——光的衍射极限,使光子器件小型化,他说,武汉大学5年前引凤筑巢,将他引进武汉,回报学校和城市义不容辞,“武汉有光谷,研有所用,我的成果将助力相关产业升级发展”。

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琳,长年研究核潜艇降噪,他介绍,震动噪声控制离民生不远,转化产业也大有可为。

武汉大力发展“院士经济”,仅去年,湖北省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15个,共有省内外118位院士、302位专家与402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技术对接,签订合作协议410多项,覆盖了全省市县和一大批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次两院院士增选,武汉共有7位专家当选,分别是武汉大学窦贤康、徐红星,海军工程大学何琳,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张清杰,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谢先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湖北省院士数量已达73人,位居全国第4。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