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复旦校园发放宣传册。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复旦大学学生认真阅读企业招聘手册。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复旦大学学生认真阅读企业招聘手册。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网上海12月6日讯(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康鹏 张智)12月6日下午,“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型校园巡回招聘活动第八站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数百名来自复旦大学等上海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入场求职。
这是该巡回招聘活动首次走出武汉。此前已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等本地高校举办,今后还将前往南京、成都等科教重镇。
现场,东风特种商用车、鼎龙控股等23家武汉企业带来了近800个高薪岗位,基本上都是10万以上的高薪岗位,最高年薪达到50万。
“武汉正在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将用实实在在的诚意、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施展才华的留才岗位、敢为人先的留才政策,助力大学生‘有梦想、留武汉、一起创’。”承办方武汉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代表武汉,向复旦学子发出热情邀请。
校友鼓励师弟师妹来汉发展,“武汉能让人释放所有生命能量”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部中心城市 ,与上海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
现场,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向学子“推销”武汉,鼓励毕业生到湖北、武汉建功立业。
她介绍,2015年至2016年两年时间,便有七八十位复旦大学毕业生到武汉工作,他们有的在高新企业,有的在金融管理岗位,均在重点、关键领域发挥作用。
武汉求贤若渴的态度给她深刻印象。“武汉打造‘大学生友好城市’的构想必将大有可为。”
作为一名“湖北媳妇”,她对武汉带着一份亲切的感情。“20多年前,我和丈夫回他的老家孝感时,总是要先从上海坐船到武汉,然后再转车,沿江而上,两岸风景美极了。如今只需要坐2小时飞机,然后再转乘城际铁路就到了。我可以说是见证了武汉这20年的变化。”
复旦大学武汉校友会会长江作苏对学子们表示,武汉是一个能让人释放所有生命能量、放飞梦想的地方。“40年前,我从武汉顺江而下,来到黄浦江畔,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回到武汉后,我从一名普通记者干起,逐渐成为报业集团董事长、政府公务员,后来又成为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我的个人经历印证了武汉的发展空间。”
他表示,当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求贤招才,到底去哪个地方发展,有三个考量因素:对人才是否真的重视?发展前景怎么样?生活性价比如何?从这三个角度讲,武汉都是理想的选择。“武汉是中部中心城市,发展非常快,同时相比而言,房价、生活成本却是‘洼地’,武汉市还给出了许多优惠的政策,适合大学生发展。”
求职者大多有“武汉情结”,“看好武汉发展机会”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来参会的求职者,都与武汉有较深的渊源,有的是家乡在湖北、武汉,有的则在武汉读过本科,都有“武汉情结”。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小谢同学是湖北宜昌人,6日,她在招聘会的一角,拿着一摞宣传单反复翻看,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武汉机会”,在现场,她还留了不少企业招聘人员的电话、微信。
来自复旦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黄周是黄冈人,曾在武汉科技大学读过本科。“武汉这些年的发展真是非常快,让人目不暇接。”现场,黄周向京东等多家企业投递了简历,希望找到一份供应链运营之类的工作。“武汉离家近,迟早是要回去的。”黄周表示。
与黄周一起来参加招聘会的程豪,也是湖北黄冈人,本科也在武汉科技大学,两人学的专业也相近。“我并不太在意工作地点,只要公司OK就可以。”
湖北周边省市生源青睐武汉,“武汉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记者发现,现场有不少毕业生来自陕西、河南、江西、安徽等中部省市。
研三学生张沛鑫是西安人,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考上了复旦大学,专业是经济、金融方向,现场,他投出了不少简历。“看能否找到财务管理、金融投资方面的岗位。”没有去过武汉,他对武汉也充满了向往。“我正在考一些金融类的从业证书,希望能有更多好的机会。”
复旦大学出版专业的硕士解文佳来得很早,她的家乡在河南周口,离武汉也很近,“我曾去武汉玩过一次,去了昙华林、户部巷等好多地方,武汉是一座很宜居的城市。”现场,她向长江出版集团等单位投递了简历,希望能找一份编辑工作,此前,她曾在多个出版社等机构实习。
中交二航局投资事业部人力资源经理郭远帆说,仅一个多小时,他便接到了9份简历,应聘者大部分是来自湖北省内及周边的安徽、河南、江西等地。“可见武汉在中部省市的辐射力、影响力之大。”
低年级学生来现场提前感受气氛“计划毕业后回武汉找工作”
记者发现,招聘会现场,还有部分尚未到毕业时间的低年级大学生前来观摩,顺便打听行情。
小徐是复旦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研一学生,还没到毕业时间,她便提前到招聘会来感受气氛。“我家是山东的,曾经有同学在武汉上学,听说武汉发展很不错,虽然没有去过,我还是想过来找找机会。”她希望,能找到制药、化学方面的岗位。
来自湖北荆州的陈凯,是复旦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研一的研究生。12月6日,他专程赶到招聘会现场了解就业信息。
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虽然他不是应届毕业生,但一直很关心武汉的就业状况,“武汉的发展前景很好,未来我计划毕业后回武汉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