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蛙水中鱼,市民感叹武汉更“绿“”更“自然”了
2017-11-16 15:30: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现场,施工人员铺设彩色透水路面。记者刘斌 摄

长江网11月16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黄师师 通讯员黄金波)2月以来,武汉提出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为突破口,重点实施防洪保安、排水防涝、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业水污染防治、农村水污染治理、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修复、滨水生态文化提升等“八大工程”,“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结束三镇“看海”历史。今年汛期前,以江南泵站为代表的14项重点排水工程投入使用,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50%。截至10月13日,全市“四水共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0.5%,整体上达到时序进度要求,138项去年灾后重建水毁工程全部完工,10个黑臭水体治理率先完成,市、区、街三级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初步建立,开创系统治水新局面。

  561处老旧社区二次供水改造年底销号

14日中午,参与小区二次供水改造的田忠杰,正在对江岸区新香港大厦小区二次供水的水箱、进水口等设备进行全面清洗,忙得连午饭都还顾不上吃。新香港大厦小区建成已10多年,住户家中普遍存在水压低、水量不充足的现象。

田忠杰戴起手套钻进水箱擦洗,他清楚知道,只有设备干净、水质合格,小区才能顺利推进“一户一表”的安装工作,194户居民才能最终正常用水。

今年,我市围绕打造滨水生态绿城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成为“保供水”的具体内容之一。到今年底,纳入计划的561处老旧社区二次供水改造工作将全部销号。

新香港大厦一位住在16楼的住户说:“‘四水共治’解决的是老百姓的身边事,我们举双手赞成。”

15日,市水务局办公大楼,工作人员王亮正在草拟《市水务局关于开展“清管渠畅排水”工作的通知》:为抢抓非汛期有利时机,做好2018年雨季、汛期应对准备……

排涝水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非汛期时抢抓这项工作宜早不宜迟。眼下,在立交地下涵洞、地下车库及商业街区等重点排渍保障的设施中,活跃着大批排水疏捞工作者。

后湖泵站、汤逊湖泵站等全市多个泵站的泵房内,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泵站冬季检修,城市不再出现大规模渍水,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今年汛期前,以江南泵站为代表的16项重点排水工程投入使用,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50%,达到1470立方米/秒。十九大后,我市又谋划排水防涝的“新跨步”:力争明年6月前建成川江池泵站、北湖泵站、北堤泵站、雅安街主干排水通道等一批排水项目,新增抽排能力200余立方米/秒,青山北湖等地区的抽排能力将实现倍增,周边渍水隐患将有望明显缓解。

找差距、补短板,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难事,始终都是“四水共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初雨”项目已纳入南湖、巡司河水体治理方案

“四水共治”怎么治,需要治水人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摸索。从年初至今,市水务局污水处的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实践中深悟到:需用系统思维推进“四水共治”。

过去强调对单一水体的过程治理,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污水和乡镇污水、水务部门负责生活污水、农委负责村湾污水,每一块相对独立,各个部门之间也少有联动。但如今,对某一水体水环境的提升,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

今年,滠水河岸上、水下齐发力,经系统治理,其水环境明显提升。目前滠水河水质全面达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部分河段达到Ⅱ类标准。今夏,山东人王经纬回到老家黄陂滠水河边探亲听到蛙鸣,“这是久违了的大自然的声音”。

污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系统治污就要全过程控污、全系统截污、全方位治污。比生活污水还要脏5—7倍的初期雨水,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今年,治理初期雨水被纳入规划,初雨项目也在具体的水体如南湖、巡司河的治理中纳入方案。这意味着“先洗天、后洗地、最后洗地下管道”的初期雨水,不再任其流淌,“这项工作在全国都是开创性的”。

城市中的污水处理厂在处理完生活污水后,会产生大量污泥,以前采取的填埋方式,易造成二次污染。在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专门解决这一问题。张师傅是这里的工人,他说,处置后的污泥可以用来种花,还能用作水泥骨料。现在街头的不少绿地,就是靠这些污泥来养护的。

在系统治水思维的引领下,排涝水也不再是简单的多建几座泵站,“给雨水留出路,给雨水找出路,必要时给雨水让路”的理念正融入城市建设。目前,我市正加紧构建综合排水防涝模式,通过管渠建设等综合措施,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半年来,陆续出现的海绵社区。青山临江港湾小区,有住户2280户,海绵化改造前,小区内全是硬化路面,一下大雨就积水。今年,小区完成海绵化改造,除机动车道外,步行道全部换成透水砖,经过几次大雨检验,再没淹水。

  明年将启动江滩观江道建设

从环境的治理到生态的重新构建,“四水共治”,让城市朝着全面恢复水体生机活力,构建全域生态水网,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的目标,一步步接近。

几天前,住在东湖港附近的居民曹先生进入东湖港综合治理的工地看了一眼。虽然工人们还在进行工程最后的收尾工作,但曾经塞满杂草和生活垃圾的河道,已经变清变净,岸边绿树成荫。景美了,水里的鱼儿也回来了。对于年底将建成的东湖港绿道,曹先生热烈期盼,“到时东湖港绿道连着东湖绿道,我能一口气跑到东湖去呢”。

今年6月,位于汉阳的芳草溪海绵改造基本完工。在这附近工作的市民杨女士目睹了它的巨变。以前这里严重淤塞,部分渠段水面几乎看不见水,2/3都是黑泥,如今模样大变。“水体清亮,两岸是绿色护坡和树阵,还有红色的透水步道。护坡上,还有一排排用松木桩围住的鹅卵石”,杨女士评价:好看极了。

15日下午,市水务局堤防处的工作人员对手头上的工作进行了再次梳理。 “从汉口江滩到青山江滩,人们可以感受到堤防的变化,从滩地到公园的不断升级,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有人发言:“‘四水共治’,不仅仅是要治好水,更关键的是要实现人与水的共生。”还有人表示,让生态回归,才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接下来的工作,一定要紧扣生态,让生态贯穿始终。

在反复的研讨之后,大伙儿在“围绕长江主轴完善两江四岸生态景观功能”一栏下,划下明年的三大重点:继续推进两江四岸江滩防洪及环境整治建设、启动江滩观江道建设、实施景观提升工程。

截至11月2日,全市“四水共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5.7%。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