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自贸区专台办理业务 记者任勇 摄(资料照片)
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肖娟 通讯员熊琪)进入金秋10月,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已经挂牌半年。
半年来,武汉自贸片区成立片区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编制完善武汉片区实施方案,从行政审批与服务、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对外开放等4个方面推出17类改革举措、207项工作事项,扎实推进自贸片区建设。
“从现有工作成果上看,武汉自贸片区的努力方向,把握住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核心。”9月21日,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教授如此评价。他说,全国11个自贸区,现有政策都差不多,能使用的工具也差不多,最后谁能够脱颖而出,就是看谁的格局更大、谁的操作性更强。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深化改革的空间载体,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武汉自贸片区建设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深化改革,面对国家赋予的使命,体现武汉作为。
今年4月1日正式挂牌以来,通过调研企业需求,湖北省有关部门出台了支持贸易便利化、监管制度创新、税收服务创新等措施,东湖高新区出台了“政务十条”“新黄金十条”“招商十条”“开放十条”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十条”等相关政策。
“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的现实要求,武汉自贸片区在全市率先启动试点。
378项“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清单发布,涵盖不动产、公安政务、商事登记、税务等多个部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在办事方式、办事效率上的极致体验:在资料齐全的前提下,企业设立审批时间从7个工作日减至1—2个工作日;企业投资产业项目审批从原先约150个工作日减至25个工作日,最短为11个工作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批从原先约200个工作日减至77个工作日;企业办事平均等待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40分钟左右,群众平均办事时间从21分钟缩短为10分钟左右。
“良好的办事体验,绝对会让人对这里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武汉全民游戏网络有限公司股东鲁先生,远在深圳,通过远程方式就完成了股权转让。他对武汉的创新感到惊喜。
这是国内首个“企业登记信息远程核实系统”,由政府与武汉企业“斗鱼”联合开发。这一系统可以广泛运用于股权转让、法定代表人变更、注销等登记业务。申请人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到场核实登记信息,均可申请通过远程核实方式办理,相关影音资料将会作为证据保存。
结合自贸区建设,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还出台了一系列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如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制度、“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
半年来,武汉自贸片区改革重点动作频频:推动武汉知识产权法庭挂牌,实现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建立全国首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板”,首批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鸣钟开市;东湖综合保税区肉类进境口岸综合查验场地正式通过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验收。
“这些工作都围绕改革创新展开。”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武汉片区实施方案,今年重点推进的110项工作事项要全部启动,力争年底完成90%以上。”
挂牌半年来,自贸区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东湖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5665家,平均每天增加55家;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1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2.4%。
校友回汉“拉来”14家产业链企业
相关部门7天促成落户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今年国庆节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汪百知在汉设立的企业已开始正式运营,目前正在实施基金落实、资产注入、产品划拨、研发落户、订单转移等工作。他说:“企业转移到武汉后,以后我这个‘老武汉人’又要重新当‘新武汉人’了。”
汪百知1997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后又考取母校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广州扎根,2014年进入视美乐集团。今年,他将视美乐集团在广州的业务整体迁移到武汉。“为响应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自母校传出武汉“资智回汉”的声音后,不到一周,他即带回一个考察团。围绕视美乐集团,他将企业上下游相关企业的高管全都“拉到”回汉事业里来,包括华芯半导体、TCL高新技术公司、工业研究院、明基华中公司等14家产业链企业到汉考察,武汉相关部门7天促成其落户东西湖区。
上月17日,这个“激光显示产业集群”落户武汉的计划,在第三批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场上被正式提出,并进行了相关项目签约。汪百知介绍,目前正在加急落实中。
今年以来,武汉市紧紧抓住在汉大学生和在汉高校校友两大关键群体,创造性地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并成立了招才局、“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首开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大学专场。半年来,汪潮涌、陈宗年、龚虹嘉、陈东升、雷军、孙宏斌、董明珠、梁允超、车建新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纷至沓来,连续举办校友资智回汉活动,为武汉带来4100多亿元投资,产业结构转型、城市智力密集程度提升等超越项目本身的效应仍在“发酵”。
武汉主动探索聚才新模式,引才留才用才环境不断向好,体制机制的障碍和壁垒渐次破除,为武汉赶超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武汉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
国家存储器基地
引领武汉迈向“硅时代”
(长江日报记者贺亮 通讯员冯凯 孙琳)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我国首个建设制造强国的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武汉随后启动一系列制造强市战略规划,先后出台《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等产业发展规划。
两年多来,武汉以“芯片—显示—智能终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爆发出强劲动力,一大批光电产业项目正支撑武汉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抢占全球产业高端。
去年,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6.46亿元,同比增长15.2%,初步形成从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到移动终端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武汉造“芯”产业链加速聚集。上月,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厂房封顶,引领武汉向“硅时代”迈进。
武汉半导体显示面板产业布局提速。去年2月,投资160亿元的华星光电T3项目第一支产品成功点亮;去年3月,华星光电与武汉签约,投资350亿元的华星光电T4项目在汉落户。今年4月,投资120亿元的天马第6代LTPS AMOLED生产线首块屏在武汉成功点亮,该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一条同时点亮刚性和柔性显示屏的第6代AMOLED生产线;今年6月,武汉签约引进投资460亿元的京东方第10.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使武汉迈入全尺寸显示面板生产时代。
移动终端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5月,武汉签约引进联想(武汉)产业基地,2016年完成产值390亿元,完成出口46亿美元,已连续两年位列湖北省第一名。去年10月,深圳“宏鼎”落户光谷,目前投入了12条组装生产线,产品主要销到非洲、东南亚。
去年12月,工信部批复武汉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今年初,武汉提出,未来5年,着力推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两个产值超5000亿元的产业和若干个产值超2000亿元的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武汉在行动】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外资外贸大幅增长
(长江日报记者张隽玮整理)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等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设立“光谷科技悬赏奖”、实行出口退税电子退更免税款直达零等待等。截至今年8月,武汉片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40家,外资、外贸均大幅增长。
实施“四大计划”构建产业迭代体系
武汉入列“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后,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人才聚集“四大计划”,着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迭代体系。制造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今年1月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形成一批成果
武汉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后,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重点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围绕重点领域,努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体制机制障碍。产业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改革、财税金融改革方面形成一批制度和政策成果,国税和地税联合办税改革、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便利化服务获国家推广,新兴产业增速同比增长较快。
在全国率先成立招才局招才引智
在全国率先成立招才局,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与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相互策应、共同发力,共同打造赶超发展“双引擎”。举行一系列校友招商、商会招商活动,并实施留下百万大学生举措。武汉已举办多场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数千位校友集聚武汉,累计签约项目投资4100多亿元。
【亮点】
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后敢闯敢试
武汉2项改革举措
推广全国
(长江日报记者张隽玮)武汉国税和地税联合办税改革被全国推广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武汉鑫金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夏秋华第一个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办税服务中心尝鲜“国地税通办窗口服务”。武汉税务部门的这一改革举措,将使全市国税、地税办税服务厅统一命名,一个窗口可办所有税。
武汉市国税局负责人说,前期在国税局、地税局通力合作下为纳税人带来的是便捷的办税服务,后期在改革的推动下将实现更多事项、更大范围的合作,消除影响纳税人办税的“痛点”和“堵点”。
武汉通过创新改革试验打破壁垒,办税改革还只是其中之一。在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便利化服务中,外籍人员办理证件业务已经由跑五次变为跑一次,为全国首创。这一经验同样被纳入全国推广的13项改革举措中。目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在汉外籍人员数量位列前茅。
长江日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作为国家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武汉提出的137项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已全面启动。截至今年8月,83项已经基本完成,54项处于持续推进中。在国家层面,武汉4项改革经验获得认可,2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