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生当狂歌,死亦豪舞 长阳土家人奇风异俗礼赞生命
2017-09-29 12:24:08 来源: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记者 王兴悦 报道)梦幻土家,巴土天堂。19万年前,在湖北鄂西南山区、长江和清江中下游,当“长阳人”在这里点燃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第一堆篝火,清江流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 便在这里诞生了。
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

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勤劳、智慧的土家儿女在长阳这片纯净的沃土下自由自在地生活,创造出长阳山歌、南曲、土家族撒叶儿嗬、传说故事、吹打乐……等很多独具特色、古朴多姿的文化艺术,也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

当记者走进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当地土家人热情地用“长阳吹打乐”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每一个人的穿着、表情、手中的乐器都散发着浓郁的土家风情。“长阳吹打乐”是世代土家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洗涤,遍及土家的村村寨寨。而今,已成为迎接贵客的一种习俗。

长阳山歌在三千多年前就被称为“下俚巴人”的“蛮歌巴舞”,它积淀着数千年土家人的文化气息。当地人告诉记者,只要下田劳作,就会喊几句山歌。这样的山歌从小到大经常听到,边生产边喊歌边打锣鼓,当地人几乎人人都会唱两嗓子。聆听长阳山歌,悠长的韵律高亢嘹亮,加上山歌甩腔时的颤音,浓郁的山野气息令歌唱者和听者都神清气爽。

生当狂歌,死亦豪舞。亲人过世,土家人会在棺前跳起“撒叶儿荷”,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撒叶儿嗬”是土家族语,意即“跳丧”。在土家人看来,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换,享尽天年的老人离世,顺应了自然规律,是“喜事”,值得庆贺。而这样的舞蹈跳起来并不容易,它舞步丰富,曲调版本多样。观赏“撒叶儿嗬”时你会发现,作为一种男性歌舞,它气势凛冽,铿锵有力。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撒叶儿嗬”的前身是军阵战舞,而巴人在战场上又异常勇锐的缘故。丧俗“撒叶儿嗬”承载的不仅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对人生旅程的特殊理解,更是对生命的礼赞。

祭祀要用歌舞,热热闹闹送走已故亲人;而土家人结婚,却要“哭嫁”。当地人说,这是因为“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姑娘出嫁由十个姊妹陪伴,要唱姊妹歌。嫂嫂为妹妹穿上她亲手做的露水鞋,由哥哥背上花轿送到婆家。过程中哭天喊地,悲中有喜,喜中有悲。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才是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之一的“长阳南曲”在长阳有着近500年的历史,唱腔分为“南曲”和“北调”。在土家村寨聆听南曲,悠扬的丝弦伴随着动听的嗓音,将土家人的生活故事和生活情趣娓娓道来,柔美细腻,犹如“郁香的山花”,令人难忘。

在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这里的村民大多能歌善舞,而毕兹卡民俗文化村的传承人更是一专多能。村长覃发池告诉记者,传承这里民俗文化的,大部分都出生于艺术世家,他们的祖辈总有一两门拿手的专长。从20多岁年轻人,到80、90岁的耄耋老人,这里的每一位传承人几乎都会演唱100首以上的民歌。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每一位传承人的内心都有着坚守的情怀。覃村长说,这里有丰厚的传承资源,但也不得不正视传承人生存艰难的客观现状。他希望长阳文化能够得到政府支持的同时,也能够让它与市场主体结合,为这里艺术家的创作和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创造更好的环境。

艺术厚植于大地,文脉传承于民间。土家人的血液中似乎都流淌着奔放又细腻的艺术细胞,骨子里就有一种天然的传承力量。在记者亲身体验着一个个土家人丰富的非遗文化过程中,一次次被长阳淳朴浓郁、原汁原味的巴土风情所深深感染和触动。真情流露的土家歌舞表达着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信仰之美,散发着清江水特有的泥土芳香,浸透出土家人的生命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