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再获央媒关注!《经济日报》:极目楚天敢为先
2017-09-25 10:40:00 来源: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2017年9月25日第六版

经济日报9月25日讯(记者郑明桥 通讯员叶翩)

  城市印象

“一城秀水半城山”,九省通衢的武汉凭借绝佳的自然禀赋,雄厚的工业、科教基础以及“复兴大武汉”的雄心壮志,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各环节,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期,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打响;张之洞督鄂期间,修建京汉铁路,创办汉阳铁厂,开启我国近代工业之先河;新中国成立时,武汉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中国三大工业基地……坐拥长江、汉水交汇之便的武汉,自1861年汉口开埠登上历史舞台后,便一直以敢为人先的雄姿勇立发展潮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挟中部崛起之势,怀中心城市之志,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深化改革、转变作风、招才引智、转换动能,阔步迈向“长江时代”。

  优化环境 夯实根基

今天,40多项国家战略与改革试点在武汉叠加:长江经济带、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湖北自由贸易区武汉片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围绕中央要求和国家部署,武汉市明确提出:在长江流域,武汉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中部地区,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国,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球,武汉要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亮点城市。

成“脊梁”,做“支点”,自身的发展壮大是第一要务,武汉剑指“新衙门作风”,向营商环境要生产力。从群众、企业办事难入手,今年3月份,武汉开始启动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三办”改革试点。7月份,公布全市首批9653项审批服务“三办”事项清单。

“三办”改革推行以来,事项办理平均时间由原来的20.4天缩短为现在的9.8天。今年底,武汉还将力争实现网上全程办理事项达到40%,实现让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让更多的事项办理“一次都不跑”。

营商环境的明显提升,带来了投资和市场主体的井喷。今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5个,是去年全年的1.6倍。上半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100.99万户,同比增长9.87%;新增市场主体8.39万户,同比增长25.98%。

  创新创业 激情迸发

经过反复权衡,斗鱼CEO张文明决定把放在广州的“户口”迁回武汉。这位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年轻人说,在武汉创业,心里更踏实。

回归两年,斗鱼以超过100亿元的估值,成为武汉首家“独角兽”企业。在“独角兽”们的支持下,武汉异军突起,成为比肩北京、杭州、深圳的互联网创新“第四城”。

过去5年,武汉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出“城市合伙人”计划、“青桐”计划等。在东湖高新区,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创新与创业,激活了武汉的城市基因。

在东湖高新区,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61家,科技型企业占比超八成;平均每天新增专利近44件,还主导制定了一批国际标准;平均每天15名硕士以上人才落户。如今的武汉,已然成为一处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沃土。

看准机会,武汉不断抛出橄榄枝。“百万大学生留汉创新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政府拿出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让千军万马迸发创新创业活力。

  深耕沃土 构建未来

过去5年,平均每年武汉就诞生1个千亿元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5大千亿元级产业昂然崛起,拼绘出武汉新的产业版图。

工业向上的态势,打开城市跳涨空间。但武汉仍充满危机感:动能转换,产业接续,下一个着力点在哪里?武汉开出的“药方”是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新民营经济。

着眼未来,武汉构建产业迭代体系,设立首期102亿元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126亿元,以培育壮大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汉寄望,5年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7万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为破除制约新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武汉提出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有关企业减负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企业物权、债权、股权及其他各种无形财产权。

从今年3月份至今,阿里巴巴、华为、腾讯、小米等一大批中国民营经济界代表企业纷纷现身武汉,投下真金白银,签下重要项目。

武汉打造新民营经济标杆的努力从未停歇:率先在全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研发团队可获70%至99%的收益;武汉光谷生物城8年来没有引进一家房地产企业,坚决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今年前9个月,又有66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落户、增资武汉。

可以预见,武汉新民营经济之火将越烧越旺。

  以创新打造世界亮点城市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陈一新

今年以来,武汉市坚持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提出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四个着力”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武汉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以改革思路和创新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

武汉探索“大学+”发展新模式,再创人口红利。通过创造“大学+”发展新模式,走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武汉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最多时近130万;科研院所95家,两院院士63名。立足科教人才优势,武汉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毕业生,发展“菁英经济”;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发展“校友经济”;实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发展“院士经济”;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发展“海归经济”。

武汉探索“大湖+”发展新模式,共抓长江大保护。武汉有166个湖泊,水体占市域面积26%,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武汉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水”为倒逼机制,实施水岸同治,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积极探索“大湖+”发展新模式,开展“大湖+”环境保护、“大湖+”产业创新、“大湖+”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试点,吸引全球高效产业、高端人才、顶级企业在汉集聚。推进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建设,打造世界城中湖典范,年内东湖绿道将建成98公里。

武汉探索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开辟创业创新创富新路。针对武汉国有经济这条腿长、民营经济这条腿短的现状,提出要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制定出台突破性政策举措,以新“四军”(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所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和“三名”(名家名企名品)为主体力量,以“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

展望未来,武汉将建设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努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以长江为城市空间主轴,打造“长江文明之心”,形成历史文化继承与创新集聚区;以优化建设长江主轴为抓手,推进交通轴、经济轴、文化轴、生态轴、景观轴“五轴一体”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规划建设长江新城(新区),打造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创富大城,真正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

  湖北易瓦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国成: 投入研发的胆子更大了

易瓦特是一家涵盖研发、生产、检测、维修、销售、培训、飞行服务、通信指挥等工业级无人机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企业。7年前,正是看中武汉雄厚的科教和研发基础,我从英国归来创业。我预测未来的航空产业将以无人机为主,决心加入这场航空业的“工业革命”。

对创业者来说,风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对创新创业的鼓励与支持。在公司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享受到了好的扶持政策,科技、税务等职能部门也总是第一时间送来“温暖”。

2014年末,易瓦特经营所需流动资金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贷款处处受限。这时,武汉国税的“纳税信用贷”服务帮公司争取到300万元信用贷款。靠着这笔贷款,次年公司营业收入增加了一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税收减免力度不断加大,企业获得感越来越强。今年,武汉国税还送来“大礼包”—2017年度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有了这么好的政策鼓励,我们投入研发的胆子更大、信心更足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