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汉口江滩公园 记者陈卓 摄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韩玮 黄师师 王亚欣)长江浩浩汤汤穿城而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这样的自然禀赋,武汉人引以为豪。
武汉因水而兴,水优势更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武汉正在勾画一幅美丽画卷,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致力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长江主轴、长江新城
做好生态文章
5月,长江主轴概念规划出炉。
7月,长江新城选址确定。
长江主轴、长江新城,以长江的名义出发了,引领武汉向“长江时代”跨越。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主轴、长江新城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长江主轴的生态轴,就是彰显自然生态宜居的绿色之轴。
“城轴心”亮点区块规划专班相关负责人说,长江主轴示范段将让市民更为亲水,市民可在江边广场的公共空间、观景平台观赏长江美景;三阳路、兰陵路等将形成垂江景观路;江滩也将全面“升级”,将集中种植成片观赏性花木,让市民能处处见绿,层层彩化,时时花香。
“行车、观江、观景、品城”——长江主轴处于二环以内的沿江段将打造成集多功能为一体的道路,观光道、车行道、绿道兼有,沿江10余公里的长江绿道届时将呈现出一条绿色“项链”,满足市民散步健身、观江赏景需求。
长江新城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日前,在《武汉建设滨水生态绿城综合规划》全国专家咨询会上,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司马晓说,武汉应为世界城市走出一条城水和谐共生的道路,将长江新城打造为中国城市的治水样本和滨水城市建设的教科书。
长江新城目标定位之一就是“生态绿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生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构建城水相依、蓝绿交织、绿色宜居的生态新城。
市国土规划局长江新城专班相关负责人描绘诗意栖居的美好未来:水网连通,河道整治,构建新城全域生态水网,重拾昔日云梦泽水系的繁盛景象;新城内将实现雨污全分离,水质变得更为清澈;在起步区范围内建设三环线绿化带、张公堤绿化带、铁路绿化带,营造绿色空间;布局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出门500米见绿。
一句话,长江新城的水质更好、绿色更多、景色更美。
国内最大城中湖周边,东湖绿道二期建设如火如荼。
近日,位于东三环附近的二期湖町道施工现场,两台挖机正在奋力拓路,7米宽的绿道沿大东湖子湖后湖东岸延伸开去,路边成片芦苇荡充满野趣。
年底,70多公里的绿道二期成形,与已开放的一期绿道扣环成网,百里绿道串联整个大东湖。
两年后,东湖绿道还将迎接军运会马拉松比赛,届时大东湖已戴上124公里“绿链”。而这只是东湖绿心亮点区块中的一部分。
家住洪山路的王伟伟每周都会来绿道骑行。“一路上鸟语蝉鸣,偶尔会看到小松鼠,野生鸟类更多。”她对二期更是期待,“绿道把藏在深闺的美景串起来了。”
有了绿道,多家共享单车进驻,绿色生活方式在这里“茁壮生长”。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绿道开通半年迎来800余万人次。
东湖绿心创新“大湖+”模式
促湖城融合发展
今年,武汉市提出创新“大湖+”模式,打造国际、科创、休闲、体育文化功能区及生态体验区等“大湖+”主题功能区,探索“大湖+”环境保护、产业创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发展模式。努力把全市166个湖泊打造成为推进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吸引高端人才安居乐业、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核心竞争力。
漫步东湖,片片帆船在湖上起舞,作为第七届军运会帆船比赛所在地,郭郑湖区域的赛前测试正持续进行。湖底清淤、东湖水面保护等各项工作正在湖心亭附近水域推进。
未来东湖将引入更多国内外知名赛事,利用东湖绿道和湖泊资源举办自行车赛事、水上马拉松,以帆船基地为主,举办大型国际帆船赛。
去年,武汉东湖绿道正式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联合国人居署高级官员布鲁诺·德肯称赞:“武汉用绿道的形式,将这一城市最大公共空间还给市民,为其他有湖区的城市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精心打造东湖绿心,武汉对标的是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英国伦敦海德公园。
“城轴心”亮点区块规划专班负责人说,东湖绿心将串联长江、湖泊、山系、森林公园、高校和都市功能区,建构主城长江以南区域近400公里的绿道网络体系,让市民出门见绿道。
拿出拼搏赶超的狠劲儿,
“四水共治”留住青山绿水
年初,我市启动“四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力求全面恢复水体生机活力,构建全域生态水网。计划到2021年,武汉将拥有更安、更畅、更净、更优的水环境。
今年6月底至7月初,武汉经历了长江1号洪水。武汉段水位先后突破设防、警戒线。
7月5日,长江1号洪峰杀到武汉,姜飞已经在洪山区武金堤待了近一个礼拜。她是洪山区水务局武金河道堤防管理所副所长,每天都会在全长15.7公里的武金堤上巡查。她说:“防汛是天大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
“四水共治”中,许许多多的武汉人拿出了拼搏赶超的狠劲儿。
全市32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水下工程和8个河道堤防重建项目在汛前完工。
武汉单体最大排水泵站——江南泵站在汛期投入应急抽排。该泵站设计规模150立方米/秒,共17台水泵,汇水面积57.6平方公里,是解决南湖地区渍水的重大民生工程。
与江南泵站一同发挥效益的,还有其他15个重点排涝项目。这些项目在5月30日前实现通水,新增抽排能力490立方米/秒,城区整体抽排能力提升50%。
这是武汉人拼搏出来的成效。备战“外洪内涝”,武汉人民又多了一份从容。
南湖湖汊芦湾湖,水域面积310亩,此前一到高温天气,就会恶臭难闻。经过半年截污、清淤、生态修复,芦湾湖变了样:由水生美人蕉、鸢尾、蓝花梭鱼草簇拥而成的生态浮岛,给湖面带来了勃勃生机。曾经又黑又脏的烂水塘变成草长莺飞的人工湿地。
这是我市“治污水”的一道缩影。
今年,全市实施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湖泊截污和功能提升、黑臭水体和重点流域整治工程。截至目前,三金潭、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工程完工,南太子湖、汉西、北湖等污水处理厂相关工程开工。全市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明显提升。纳污截管、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源地排污口治理也在加快推进。
最新数据显示,纳入全市2017年度“四水共治”计划建设项目,截至6月30日,已累计完成投资进度达到50.2%,工程拆迁难、协调难等一批疑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