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这所小学京剧课开了10年 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来上一段
2017-08-26 09:13: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陈亮 摄

长江记者黄洁莹 通讯员陈克茂 许小波

25日上午,江夏明熙小学的45名学生正在参加学校的“京剧夏令营”。女生在练习身段“甩水袖”,而男孩子们则揣摩“云手”的手势和步法。早在2007年,明熙小学就开设了京剧社团。10年来,学校京剧社团把孩子们送进了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省市艺术学校,也把京剧做成了一门校本课程,全校的每个孩子都能来一段京剧的念白和身段。

第一期京剧社只招到30个学生

在学校的三楼形体室内,湖北省京剧院的国家二级演员时景艳正在教女生们“甩水袖”,学校音乐老师叶华在旁边指导,“10年前学校开了京剧课,我跟着专业老师在班上维持秩序,现在成了票友,还能帮老师纠正一下学生的身段和唱腔”。

2007年,明熙小学时任校长吴维强在学校开设了“小小谭鑫培”京剧班。“京剧大师谭鑫培是从江夏走出去的,江夏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国粹,就从小学生开始吧。”

叶华还记得,当时还没有谭鑫培公园,媒体也少有小学开设京剧课的报道。她用“难”来形容当时开班的情形:京剧老师难找价高,学生们也不了解这门艺术,第一期只招到了20个女生和10个男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京剧。叶华说,京剧在舞台上看起来美轮美奂,但学起来可真难,通常一节课就练一个眼神或者动作,六七岁的孩子难免觉得枯燥。而且京剧当时并不热,很多家长让孩子转学钢琴、架子鼓等热门艺术。“第一批孩子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12个,每次看到身段已经练出来的孩子退团,就难过得不得了。”叶华说,好在学校支持,学生流失了就再招新的,慢慢地一年年坚持了下来。

学生唱进了中国戏校附中

在练功的休息时间,三(3)班的方文迪认真地整理自己的水袖,小心翼翼地叠好收在包里,“我从一年级就报名了京剧社团,我希望像师姐王致贤一样考到中国戏曲学校附中,以后做时老师这样的京剧演员”。

王致贤是学校京剧班第一批学员。25日,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了王致贤,正在中戏附中上高一的她,已提前结束暑假回北京排新戏。“2008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开始学京剧。”她介绍,当时的京剧老师是江夏区纸坊街京剧社专业老师谭川汉、夏海兰,也是她的京剧启蒙恩师。

“看到谭老师和夏老师唱京剧,一下子就迷上了。”王致贤回忆,学校里的京剧课给她打牢了基本功,课后她还会去谭老师家“加课”,“我喜欢什么就让谭老师教我什么,我当时爱舞枪,最后还真成了刀马旦。”练完功回家就九点多了,她每次都是洗漱完倒头就睡,“当然累,但我越学越喜欢,京剧是门特别深邃的艺术,我一头扎了进去。”

2012年5月,上小学六年级的王致贤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报考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当时全国有几百人报考,有视唱练耳面试,京剧知识笔试。她最后成为30个被录取的女生之一,“班上有全国各地的孩子,我是第一个从江夏走出来的!”她自豪地说。

全校学生都要上京剧校本课程

继王致贤之后,张诗怡参加全国少儿和平杯戏曲比赛获得三等奖,余依文考入湖北艺术学校,还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市艺校,学校的京剧表演也成了全区各类文艺活动的压轴大戏。“孩子们拿了不少奖,传统戏剧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也逐渐开展,我们再也不愁生源了。”叶华说。

在京剧的学习中,孩子们逐渐体悟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伢变得能吃苦了。”三(3)班男生李强的妈妈何琴告诉记者,起初孩子压腿觉得疼,但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还主动把学习跟练功时间安排好。

“演出时要包头,包头的布要扎得很紧才能把漂亮的头饰固定住。”副校长柯倩说,小小的伢疼得想流眼泪,硬是忍着,“他们把眼睛瞪得大大的,不让泪水流出来,他们说不能哭,免得妆花了。”

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京剧,2012年,校长曾明星主持编写了校本课程《京韵飘香》,在全校推广京剧文化和京剧知识,在全市第一个推广戏曲广播操,每个伢在毕业时都能来一段京剧念白或者身段表演。今年上半年,明熙小学又新编了一套涵盖小学六年级的京剧课程,包括著名京剧选段、京剧文化知识、京剧表演等。“京剧不应该是一个独乐乐的事情,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加入进来,共同继承和发扬国粹。”

  责编:江尚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