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不想让家人担心 血液中心两千多本献血证难回家
2017-08-13 09:13: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记者罗斌 余坦坦 通讯员卢锦锋

因为母亲而献血回报社会,因为瞒着家人无偿献血被父亲追着打……12日,两位无偿献血志愿者李梦涛、李光明走进由长江日报与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176期市民大讲堂,分享他们无偿献血的感人故事。

第一次献血是替母亲回报社会

李梦涛今年42岁,来自孝感,目前家住汉阳区二桥街水仙里社区,经营着一家韩国汽配店。

18年前,李梦涛第一次无偿献血,目前献血235次。他5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还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五星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这些年,除了武汉,他还在北京、上海、南京、郑州、长沙等十多个城市留下献血足迹。

1999年8月11日是李梦涛第一次无偿献血,到今年整整18年了。李梦涛说,1996年他母亲开始生病,起初在孝感一些小医院简单医治,病情不见好转。后来还听信江湖游医,甚至求神问卦都无济于事。眼看母亲身体日渐虚弱,家人都心急如焚,于是李梦涛劝母亲到武汉的大医院求医。

1996年11月25日,他送母亲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做检查。经过确诊,母亲患的是子宫肌瘤。由于之前失血严重,体内血色素极低,手术前需要输血治疗。当时,他对医生说:“就抽我的血吧!”但是,根据国家用血规定,李梦涛的血不能直接输给其母亲。紧急时刻,医院从血库调来了1600毫升救命血,手术才得以顺利进行。母亲转危为安,后来康复出院了。

此后,他由衷感激医护人员,更感激那些捐献热血的志愿者。“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他在医院看到的这句宣传语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他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热血去回报社会,帮助像母亲一样需要血液救助的人们。

1999年8月11日,李梦涛在武汉商场买雨伞时看到门口正好停着一辆献血车,当即欣喜地跑了上去,毫不犹豫地了却了自己的心愿,替母亲回报社会。此后,他献过9次全血。

患者家属的期待激励他坚持下去

如果说,刚开始献血是为了感恩,坚持无偿献血18年的动力,则是基于李梦涛对献血知识的认知,和患者家属的焦急与无奈。

作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他经常去同济、协和医院血液病房,看望那些患白血病的孩子们。一次,他与志愿者们一起去协和医院,一位患者家属跪在地上恳求他们。这位患者家属来自河南信阳,因为备血不足,父亲的手术不得不暂缓。家属们跪地磕头求救的场景,再一次深深触动了李梦涛。

李梦涛说,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缺乏对无偿献血知识的正确认识,才产生了对献血者身体健康的担忧。他们不参与献血,甚至还反对家人献血。

据李梦涛所知,武汉市血液中心的柜子里有2000多本无偿献血证,其中有一部分献血证没被带走,是献血者为了不让亲人担心。

捡废品的“慈善家”每月献血两次

李光明今年55岁,家住东湖高新区花山街。现从事小区保安工作,月收入总计2100元。从1994年开始无偿献血,献血总计240多次,献血总量超过13万毫升,被评为感动湖北年度人物。

2000年,李光明租住在东湖新村,从事垃圾清运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他还要四处捡废品换钱。

李光明的经济条件虽然不富裕,有时家里两三个月都看不到荤腥,但他仍然坚持每月定期无偿献血两次。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他说:“能够帮助到别人,我内心非常快乐!”

李光明的妻子刘群鲜,12日也被请到了市民大讲堂现场。她告诉主持人,第一次发现老公无偿献血,是在箱子里无意中翻到了几本红色献血证,当时她非常生气,因为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他就是这个家里的天,他的身体要是垮了,这一家人可怎么办?”

李光明说,父亲得知自己无偿献血的事后,气得满大街追着打他。

12日,李光明(左)、李梦涛(右)做客市民大讲堂,讲述数百次无偿献血的感人故事 记者刘斌 摄

59222222

报名电话

59222222

1.拨打讲堂热线电话13377853101;

2.发送邮件至705715760@qq.com;

3.新浪微博@长江日报;

4.加市民大讲堂QQ群215893491;

5.加市民大讲堂微信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