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8时电视问政第三场 聚焦“发展环境优化”
2017-07-19 08:55: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讯(记者黄征 通讯员熊欢)今晚8时,电视问政第三场聚焦“发展环境优化”。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经济频道、外语频道和武汉新闻综合广播准时同步直播。

发展环境优化,重点关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新民营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围绕作风建设主题,呼应市委提出的拼搏赶超的总要求。

参加问政的嘉宾是副市长徐洪兰,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市人社局、市城建委、市商务局(招商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药监局、市政府重点办、市燃气热力集团公司负责人,曝光问题所在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区长(管委会主任)。

观众参与电视问政方式:

1.拨打新闻综合频道新闻热线85761111

2.发送电子邮件到电视问政邮箱:whtvdswz@126.com

3.登录黄鹤云网站和手机客户端“掌上武汉”

4.来信请寄:武汉市建设大道677号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电视问政节目组邮箱:430022

副市长汪祥旺点评第二场电视问政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18日晚,作为2017年上半年电视问政第二场问政嘉宾,副市长汪祥旺对现场问政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要直面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四水共治”推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汪祥旺说,首先是防洪水,防汛是天大的事,防洪水最重要的是防麻痹大意,千万不能“不在状况”。再次是排涝水,排水要系统治理,我们要在两年之内做到排水能力翻一番,但在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需要干部有作为,同时也需要当地群众给予支持。在治污水方面,最重要的是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初级雨水。最后是保供水,二次供水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是我们干部的问题,是我们的决心问题。要坚决应改尽改,一定彻底解决。

第二场电视问政曝光其他10个问题

第二场电视问政,除江夏区纸坊街治水工程引渍水和污水直排汤逊湖、江岸区育才街育才三村居民生活用水难两个突出问题,还曝光了以下10个案例。

3个区工作人员防汛值班“不在状态”

6月29日晚7时,长江武汉关水位达到设防水位。督察员抽查发现,汉阳区水务局领导都不在局里,建桥街3位值班人员均不在岗。武昌区防汛指挥部当天值班领导陈勇回家吃饭,正在赶来的路上,水政大队带班领导李斌电话无人接听。7月1日晚9时,汉江新沟站水位首次超过设防,江汉区值班人员沈振新不在岗。

防汛人员不知防汛物料在哪里

武汉化工区清潭湖办事处联丰村委会,值班人员不清楚防汛帐篷放在哪里。

蔡甸区军山镇东荆河尾端的黄陵矶闸工作人员表示,防汛预案在领导手上,防汛物资没有准备。

部分高架桥雨水疏于维护

7月9日,督察员在曾被曝光的武胜路立交桥下看到,破损的雨水管仍在向外渗水。此前曝光的二环线雄楚高架桥,沿线仍有大量漏水点未及时处理。

一地两“主”,打鼓渡河整治迟缓

打鼓渡河综合整治工程去年12月28日开工以来工程进展缓慢,甚至不得不停工。原因是工程拆迁涉及的部分土地和房屋究竟属于蔡甸区还是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存在权属认证难题。

“四水共治”部分工程建设迟缓

拆迁难成为制约“四水共治”部分工程建设进度的重要因素。江岸区幸福二路排水改造工程,目前仅完成十分之一;硚口区长丰大道(二环线——三环线)工程,因东风村房屋拆迁受阻;青山区青山港及二号明渠综合整治工程,因拆迁进展缓慢;武昌区筷子湖泵站建设,因涉及文物保护、周边居民阻工等问题滞后。

连续两年反映供水问题无人搭理

洪山区关公社区居民多次投诉用水难题。市自来水公司武昌供水部实地检测发现市政管网压力正常,但因缺乏二次供水转压泵房,造成高层用户无水或水压低,为此连续两年向洪山区发函,希望将该小区列入二次供水改造计划,迟迟没有收到回复。

居民用水投诉多,二次供水改造慢

生活在武昌区民主路安装社区的居民由于常年水压较低,洗澡都要挑时间。居民给市水务集团打了很多电话,问题始终没能解决。

市水务集团表示,目前各中心城区二次供水改造进展情况都不理想,普遍因为建设程序导致改造工作进展较慢。

黑臭水体盼整治

东西湖区常青北路污水泵站工期一再延误,马池桥明渠满河污水,水面漂浮大量垃圾,恶臭难闻。

汉阳区朱家老港从龙口渠流向后官湖,近年污染严重。水务部门多次组织清淤、整治,依然难以改变水体污浊的状况。

鄢家湖清淤污泥难转运

新洲区阳逻街鄢家湖一直存在区域渍水、湖泊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去年底该区启动综合整治。近日周边居民反映,湖底清出的大量淤泥堆积在岸边好几个月了,截污工程缓慢。

违建危房挡道,污水处理厂管道受阻

位于洪山区的武汉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尾水出江箱涵工程位于南湖北岸,该工程计划今年底完工,如今却被一排违建危房挡住了工程推进的步伐。 (记者黄征)

真正设身处地急群众所急

本报评论员

部分市民生活用水难问题已多次在电视问政曝光。随着聚焦“‘四水共治’推进”,18日,它再次走入了公众视野。

客观而言,集中于生活用水上的二次供水问题有一定的动态性,也就是说,时间的推移及社区设施的老化,总不可避免地形成新的用水难群体。然而,曝光短片中的多个小区居民,却陷入了常年用水难、常年层层反映、常年忍受缺水无水状态的循环。

从现场来看,至少这些镜头曝光的用水难,相关部门相关领导是知晓的。即便如此,他们也坦承,所有眼前的应对措施都只是暂时的。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等,有的要等几个月,有的甚至还得等几年。

或许从行政办事流程、工作事项的排序上,这样的等待再正常不过,但对于吃不上水、用不了水的群众来说,他们恐怕一天也等不及,更何况,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为同样的情形困扰多年。

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总说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可一旦真遇到现实问题,处理的态度、方式又格外的生分、不近人情。炎炎夏日大汗淋漓洗不上澡,奔波劳累一天回到家喝不上水,对当事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各级政府各部门最需要加急处理的也是这些事。

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有多难呢?问题可能不在情况的繁复程度或技术细节。有没有急群众所急,有没有把解决群众困难摆在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才是用水难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