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沉迷手游疯狂充值 偷刷婆婆5000元买装备
2017-07-10 08:52:00 来源: 重庆晨报

  覃婆婆的孙子购买装备交易记录(部分)。

  最近,多家央媒接连发表社评,批评手游《王者荣耀》。这款大红大紫的游戏,正面临着一场关于社会责任与道德的拷问。

  上个月,大足万古镇覃婆婆的孙子用银行卡注册支付宝,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5000多元购买手游《王者荣耀》、《阴阳师》道具。当时,上游新闻及时报道了这个新闻。昨天,重庆晨报记者再次联系上覃婆婆,了解事件的新进展。

  银行卡莫名消费5000多元

  “说起这件事,我现在还有些难以接受。”7月7日,年过六旬的覃婆婆声音颤抖地告诉记者,这件事情对她打击很大,“务农攒下的辛苦钱,被两个孙儿没几天就给花完了。”

  6月13日下午,覃婆婆去银行存钱,却发现卡里的钱少了5000多元。覃婆婆询问怎么回事,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有人用她的银行卡进行了消费。

  “这张银行卡一直都在我身上,也未曾给过其他人使用,为何会被刷走5000多元?”覃婆婆十分纳闷。

  “总共有20笔莫名其妙的支付宝消费,其中648元的消费就有6次。”银行工作人员给覃婆婆打出了近一个月的交易记录。覃婆婆顿时傻了眼,看着积攒的辛苦钱瞬间少了一大半,着急地哭了起来。

  为搞清楚钱去了哪里,覃婆婆来到大足区公安局万古派出所报警。民警仔细查看了覃婆婆提供的交易记录,发现这和一般的银行卡资金被盗案有明显的不同。“银行卡上还留有2000多元余额,其他的钱都是通过北京和广东的两家网络公司进行的支付宝消费。”民警分析,这应该不是一起盗窃案。

  两孙子玩手游疯狂充值

  民警联系了支付宝客服。支付宝客服称,几天前,有人在支付宝网页提交了覃婆婆的银行卡和身份证号码,注册并在支付宝上绑定了覃婆婆的这张银行卡。覃婆婆用的是老年手机,不可能注册支付宝和绑定银行卡,民警推断可能是覃婆婆的家人消费了银行卡上的钱。

  支付宝客服人员进一步核实,这20笔消费都用来购买了手机游戏《阴阳师》和《王者荣耀》的道具。随后,民警将目标锁定在覃婆婆的两孙子强强(11岁)和壮壮(8岁)身上。

  经了解,强强和壮壮父母离异,平时比较贪玩,如今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也很少来看他们,强强和壮壮由覃婆婆照顾衣食住行。

  “前段时间,他们妈妈刚给他俩买了手机。”覃婆婆说,自从有了手机后,两个孩子就整天抱着手机玩,她也不晓得孩子们在玩什么,也没有特别去管他们。

  面对民警,强强和壮壮承认平时喜欢玩《王者荣耀》和《阴阳师》,但兄弟俩否认进行了游戏充值。

  民警用兄弟俩的手机和账号进入了游戏界面,点击游戏中的充值提醒,显示出不同额度的金币、点券,同时也显示了相对应的人民币金额。

  在《王者荣耀》游戏中,民警选择“6480点券”后,进入支付页面,需要支付人民币648元。民警选择支付宝支付后,支付宝正是绑定的覃婆婆的银行卡。随后,民警也在游戏充值记录中找到了以前的充值记录。

  悄悄注册支付宝进行消费

  “警察叔叔,钱是我们用了的。”看完民警演示的整个过程,兄弟俩羞愧地低下了头,交代了消费的过程。兄弟俩非常喜欢玩这两款手机游戏,也知道不充值也可以玩,但充值后升级速度快,还可以在游戏中变得更厉害,为满足虚荣心,于是兄弟俩在婆婆的银行卡上做了手脚。

  兄弟俩陪覃婆婆存款时,悄悄记住了银行卡密码,回到家后,又悄悄拿到了覃婆婆的身份证。之后,兄弟俩在网上成功注册支付宝,还绑定了银行卡。在一个周末,兄弟俩在游戏中大量购买游戏道具,花了5000多元钱。得知真相后,覃婆婆又气又无奈。

  民警咨询了律师。律师解释,根据民法相关规定,强强和壮壮无民事行为能力,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强强和壮壮进行的上千元交易行为属于无效行为。“不过,在网络游戏上的消费,商家很难辨别行为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律师说,作为监护人的覃婆婆未妥善保管银行卡、身份证,造成强强和壮壮私自注册成功,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责任。

  他们现在不再玩手机游戏了

  在民警的建议下,覃婆婆已将情况反映给了网易和腾讯公司客服人员,客服人员表示,只要覃婆婆能提供是两个孩子自己注册、支付的相关证据,可以返还一半钱款。

  但年事已高的覃婆婆实在不知应该如何收集这些证据,也不知道如何提交这些证据。“我还在想办法,但同时告诉两个孙儿,这5000多元的教训足够深刻,他们必须知道是自己错了。”

  事情“败露”后,兄弟俩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求婆婆原谅。覃婆婆没收了他们的手机,并删除了游戏,禁止他们再继续玩手机游戏。

  但让覃婆婆欣慰的是,这个暑假,两个孩子不再是抱着手机就玩一天,而是要写作业、看动画片了。不过覃婆婆还是担心,如果将手机还给他们,他们会不会重新沉迷于手机游戏。

  ■小调查

  学生玩手机游戏很普遍

  7月6日,少年宫,记者随机采访了11个小学生(8个男生、3个女生)。其中,9人明确表示喜欢玩游戏,有5个人经常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大多数孩子会每天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玩游戏,只有2个学生的家长明确规定了游戏时间,主要的游戏时间集中在周末。

  小菱今年10岁,父母不在身边,跟着奶奶生活,每天下午放学回家,他都会在自家电脑上先玩一会再做作业。小菱最喜欢到一些游戏网站玩在线小游戏。“这些游戏网站有些是我自己发现的,有些是同学告诉我的。”他经常玩的在线小游戏包括益智类、动作类、棋类、冒险类、体育类等。

  对于玩游戏这事,孩子们的普遍反应是,“很正常啊,几乎所有同学都玩,如果不玩,就没法和大家一起讨论了。”

  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学霸”。他们说,学会自己分配时间非常重要。

  去年,小雷考上了南开大学。她平时也喜欢用手机玩一些小游戏。她说,自己会定制一个时间任务表,在任务完成后再玩游戏,要忍得住。

  小程去年考上了北航,平时也喜欢玩《英雄联盟》。他说,要在学习和游戏之间找好平衡点,不能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这样两边都没有,游戏和学习都要适度。

  ■各方说法

  资深网游爱好者: 游戏中可以轻易获得成就感

  无论是手机游戏还是电脑游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却让不少孩子深陷其中。这些游戏为什么能够轻易获得孩子们的喜爱?资深网游爱好者“肉肉”(网名)说: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现实中需要奋斗才有可能得到的东西(比如成就感、自豪感),在游戏中可以轻易得到。

  “这种情况在手机网游中更为普遍。”“肉肉”说,如今绝大多数的手机网游都有一个相同的套路——“充值”,用现金购买游戏里的虚拟货币,来提升玩家操控角色的属性、外观,从而实现对其他玩家的超越,获得满足。

  “如果为一款手机网游花钱,这将是一个无底洞。”“肉肉”说,他曾经为一款手机网游充值3000多元钱,但在那款游戏中,他还算是投资比较少的玩家。

  在“肉肉”看来,通过网络,可以和朋友一起玩游戏,这些都是谈资。对一些孩子来说,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加上成绩不好,就特别需要得到认同。”这时,打开游戏,杀几个“人”,打一些好的“装备”,这种认同感自然就来了。

  心理咨询师邱驷:

  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前日,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高级心理咨询师邱驷介绍,这段时间来心理咨询的家长中,不少都是因为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想寻求“解药”。

  在邱驷看来,孩子“网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父母包办太多导致没有选择能力、物质生活太好导致没有什么可以刺激需求欲、物质生活太贫乏导致想要去尝试玩耍、无目标无追求无理想以至于用玩来进行度日、从小缺少监管而浑浑噩噩度日。

  邱驷还指出,有些父母抱怨孩子玩游戏玩得“六亲不认”,其实是父母自己没有做到表率作用。很多家长自己整天都抱着手机玩,没有其他业余文化生活。“这就好比自己都不喜欢看书,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这如何能给孩子做好榜样?”

  邱驷说,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控制’于人”,家长必须要起到带头作用,这样孩子才会耳濡目染。

  八中老师闫井顺:

  对游戏宜“疏”不宜“堵”

  重庆八中老师闫井顺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游戏层出不穷,而学生作为一个处在爱玩阶段的群体,本身就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很容易受到游戏的诱惑。

  面对这个问题时,家长和老师们宜“疏”不宜“堵”。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花样繁多的游戏中选择内容健康类游戏,坚决杜绝暴力色情游戏。选择有深度思考类的游戏,而不是简单地升级、竞技的游戏,其实很多游戏都会通过“趣味”引发人们对生活进行“品味”。

  其次,老师们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变形”,做适当的改进引入到班级管理中。比如有一段时间“撕名牌”游戏比较流行,他将这个游戏引入到班级管理中来,进行了一场“学习他人的名牌、保卫自己的名牌”的活动,每个同学写出三个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即名牌)贴在展示板上,同学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还要保护自己的优势(即名牌),效果非常不错。这样的“变形”疏导就发挥了游戏的积极作用,让“变了形”的游戏为老师所用,替老师育人。

  全国优秀班主任、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田冰冰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玩游戏。不妨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去玩,和孩子做一对好“玩友”。这样不仅能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而且家长也能够控制孩子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游戏。

  “当然要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一般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天不超过1小时。”田冰冰说,家长们应注意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场所”,如客厅或公用的书房等,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感到玩游戏是光明正大的事,也便于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实施指导与监督。

  相对于控制孩子玩电脑游戏,专家更强调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转移注意力。田冰冰说,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要有陪伴意识,多花时间陪孩子一起打球、游泳、踢毽子等,如果能组织小朋友们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戏,收到的效果将更好。

  本报记者 林祺 王梓涵 实习生 熊帅

责编:李智恒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