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瞄准渡江节 武汉出镜《鸟瞰中国》
2017-07-09 09:43: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记者耿愿 实习生裴蜀华)“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武汉横渡长江活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武汉国际渡江节已成为武汉这座城市最有特色的文化名片。这场盛事也吸引到国际纪录片摄制团队的注目,曾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并享誉国际的纪录片《鸟瞰中国》,就将第二季的故事锁定武汉和这里一年一度的渡江节。7日,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该片制片人、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五洲传播中心资深制片人张博,他介绍,武汉的内容将置于《鸟瞰中国》第二季第一集中,这一集的主题是“大江大河”。

以人物为主线 拍出武汉城市精神与气质

7日,前来武汉实地探景的张博和航拍师等摄制组成员在武汉边逛边吃了一整天,武汉的小吃让第一次来汉的张博十分兴奋,“一天恨不得吃五顿”。这位80后制片人虽然年轻但十分资深,在《鸟瞰中国》之前,他已和美国AETN(美国教育电视网)的历史频道合拍过纪录片Hidden Cities(《城市密码》),与美国著名主持人Danny Forstor合作过纪录片How China Works(《运行中国》)等,由他担任制片人的《鸟瞰中国》第一季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后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

张博告诉记者,因为《鸟瞰中国》第一季的成功,于是第二季的拍摄就提上日程。今年1月起,第二季正式拍摄,“整体风格将和上一季相似,分上下两集,每集约50分钟。”上集主题定为“大江大河”,下集则为“沿海”主题。武汉和它久负盛名的渡江节,将作为重要素材出现于第一集中,“时长约为5到8分钟”。

目前,摄制组已完成了第一集中西藏、重庆等部分的拍摄。7月15日,摄制组将来汉拍摄两天。“第一天将拍摄一些武汉的空镜头,长江大桥、二桥、黄鹤楼、东湖、楚河汉街等与大江大河相关的城市名片均将入镜;16日则将拍摄渡江节的相关内容”。张博介绍,按整部片子的风格,在武汉的拍摄同样会以人物为主线,以景为背景,以城市风貌为底蕴,“故事构架应该会是从一个小的英雄群像切入,其中会有主线人物,比如我们前期探访得知的一对老夫妻,横渡改变了他们生活方式,很有代表性。当然还会选择一些突出个体,比如外籍选手,年纪特别大的选手等等”。张博说,长江对武汉这座城市起到的作用、赋予这座城市以及市民的气质,还有渡江中所体现出武汉城市精神,都将通过这里的人和景去体现。

久负盛名的武汉国际渡江节已成为武汉的文化名片 记者李葳 摄

“没怎么多想,就敲定来拍渡江节”

8日,张博和摄制组成员一起,通过和主办方的深入聊天,获得了关于渡江节的大量鲜活素材。“了解了渡江的线路选择,也算是摸清了长江的脾气,还有龙王庙处长江与汉江交汇时呈现出的泾渭分明的奇景,都让我们脑洞大开”。

张博说,因为《鸟瞰中国》每季仅两集,但全中国可入镜的素材这么多,加上每一季的拍摄周期都为一年左右,前期素材的筛选和后期的剪辑,都会进行层层选择,但唯有武汉的渡江节,是在前期策划时,没怎么动脑子就敲定放入片子里的内容,“渡江活动历时悠久,久负盛名,这个故事放在大江大河这个主题里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虽然都是以航拍为主,不过张博介绍《鸟瞰中国》与此前大火的《航拍中国》风格大不相同。“《鸟瞰中国》主要面对全球观众,节奏很快,很少会有一个长镜头的出现,会时刻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比如设置小的风险、埋下悬念等等”。具体体现在武汉部分的内容上,张博的构思是,会在人们的渡江过程中设下一些悬念,比如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能不能平稳度过,最终能否成功等等,让观众跟着人物命运往后看。

拍摄班底是支国际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投拍的纪录片,背后的摄制班底是真正的国际团队。张博介绍,导演和摄影指导都是新西兰人,导演已经60多岁了,摄影指导也在55岁左右,“做纪录片是年纪越大越值钱”。虽然不方便透露具体投资金额,但张博说,该片在全球的纪录片里,已经算是投资最高的一部了,“光是这支国际团队的飞行费用就不少”。而他作为制片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和国际团队沟通,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组内有时会产生一些分歧,“但我们会以最高效的方式解决”。

《鸟瞰中国》第一季的拍摄是在2014年,“算是国内播出的首部与中国相关的行拍纪录片”。张博介绍,“由于当时航拍技术还没这么发达,运用的也没这么普遍,我们还是以大型摇臂的拍摄为主。”不过如今航拍纪录片越来越多,也让张博和他的团队倍感压力,“第一季的难度大多来自技术上,不过这一季压力更大,一是竞争多了,二是担心逃不过续集的魔咒”,张博笑言,还有没有第三季,就得看第二季的成绩了。

据了解,《鸟瞰中国》第二季的拍摄将于今年底结束,明年春夏,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

《鸟瞰中国》宣传海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