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舒晓刚:武汉文创企业存在“用人荒”
舒晓刚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舒晓刚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把武汉打造成现代化文化创意中心。
文化是一座城市灵魂和精神命脉,更是一座城市繁荣复兴的重要标志,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施“文化+”战略,打造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中心。文化创意及其相关产业已然成为大武汉文化复兴的突破口。而当前,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规模和国际影响力上,都与北、上、杭、深等城市存在明显差距。武汉文创企业一直存在“用人荒”,普遍存在“高人请不来,能人留不住”的困境,企业尤为缺乏既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素养,又具有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为推进武汉文化强市建设,彰显武汉文化魅力,我们建议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中心为重要抓手,大力助推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创意+互联网”的新思路新路径,通过品牌、平台和产业链“三轮驱动”,顶层设计、产业环境、组织领导“三管齐下”,将武汉打造成为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中心和全国文化产业高地。
政协委员郭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九龙治水”
郭雯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主任郭雯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推进武汉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
一方面,武汉具有申报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城市的优势。另一方面,武汉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求迫切。目前,专利、商标、版权由科技局、工商局、版权局等部门分头管理,“九龙治水”,政出多门,无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此外,2014年,武汉将原市知识产权局合并至市科技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该模式运行两年来,显现出了一些束缚经济发展的弊端,亟待改革创新,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新体系。
建议科学划分知识产权职责,组建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局,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加快药品等领域过期专利技术的有效应用。
政协委员康玲:加快武汉超算中心建设
康玲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康玲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武汉超算中心建设。
面对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为实现赶超发展,市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建设武汉超算中心,推动万物互联,打造具有智慧中枢功能的“城市大脑”。以高性能计算机为基础的大型计算与存储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石。因此,武汉对高性能计算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
建议武汉市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武汉市超级计算中心建设,建设规模为1000万亿次计算能力,100PB存储能力。以大数据为抓手,建立以大数据产业服务为目的的新型高性能计算中心。通过对高性能计算中心的软硬件平台建设,为武汉市发展大数据产业,以“互联网+”辐射政府管理、民生建设、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水环境治理等行业,形成立足武汉、服务华中、辐射全国的高性能计算与数据存储支撑体系,以此为服务基础建设武汉智慧城市,构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基地。构建高性能计算与云平台相结合的云超算平台,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创业创新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超算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开展超级计算机科普教育,建成集高性能计算、高信息服务和高可用性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超级计算中心。
政协委员胡越高:让赛马成武汉新名片
胡越高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东方神马集团有限公司主席胡越高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武汉历史遗存丰富,科教资源雄厚,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良好基础。但现阶段文化建设发展还相对滞后。武汉缺少文化龙头骨干企业,缺少文化创新产品,文化事业投入发展也不够,文化市场培育发展不够好。
建议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城市文化规划建设研究。从增强城市实力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增强城市影响方面,着力打造城市品牌。武汉赛马文化历史悠久,目前赛马运动仍领先全国,打造赛马文化品牌基础良好。建议对武汉2008年出台的泛马城规划进行提档升级,将赛马文化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建立国际马文化产业创意园,发展马业经济,建设高水平的马文化博览中心,努力把赛马文化做成城市文化新名片。
政协委员刘江东:武汉服务贸易水平亟待提高
刘江东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台盟武汉市委员会主委刘江东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武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虽然武汉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目前仍存在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武汉现有服务贸易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多(约有1000家),但规模普遍偏小,服务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109家。不仅落后于上海、广州等沿海先进城市,而且落后于南京、成都、杭州等副省级省会城市。
建议尽快出台市级服务贸易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与国家服务贸易发展促进资金做好衔接和配套。依托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探索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项。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同时,与海关、外汇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强衔接,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强企业主体培育。支持本土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集群。建立一批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以大带小、“抱团出海”。
政协委员姜锋:武汉新经济发展存在不足
姜峰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市国家税务局局长姜锋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2016年武汉第二产业国税税收达794亿元,增长3.2%。2016年武汉第三产业国税税收达553亿元,增长37.21%。2016年以信息技术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共计入库国税税收91.37亿元,同比增长52.09%。但与此同时,武汉新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不足。2016年1-9月,武汉市先进制造业产值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8%;限上企业网络零售额只占总零售额的9.0%;年国税收入在亿元以上的104户重点税源企业中,只有移动通信、长飞等7户企业涉及新经济;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武汉市仅有9家。
建议成立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统筹规划新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相衔接的产业制度,研究制定全市与新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业标准,尽快制定出体现时代发展特征、切合武汉地域特点的新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模聚集效应、梯度转移效应、资源融合效应,把财源建设、就业需求、资源环境等纳入规划之中,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集中研究办公。
政协委员孙美华:培养现代“农村合伙人”
孙美华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市政协委员、民革武汉市委员会秘书长孙美华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农业产业化发展。
孙美华发言中建议,不仅要培养“城市合伙人”,也要培养现代“农村合伙人”。农业产业化应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应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武汉农业产业化水平,把休闲产业、创意产业、养老产业融汇到农业产业化战略中去。建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推出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增加招商引资吸引力,引进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招商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品牌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扶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政协委员穆书芹:武汉三大副城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市政协委员、民建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穆书芹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武汉三大副城建设。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做大做强光谷、沌口、临空副城。这为三大开发区由单一功能区向综合功能区加快转型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发展依据,对于三大开发区加快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进而更好的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三大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存在四个主要问题:1、缺乏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失衡。2、对主城服务设施的依赖大,潮汐式交通突出。3、行政管理体制束缚,经济社会职能失调。4、公共服务功能弱化,制约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为加快三大副城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招商引资优良环境,建议:1、推动实施副城整体空间规划,实现工业、商贸、人居统筹发展。2、贯穿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高标准超前布局基础设施。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副城与主城的资源要素流动。4、创新社会治理,探索开发区向副城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政协委员付文芳:治水重点工程推进不快
市政协委员、政协武昌区委员会副主席付文芳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推进武汉“四水共治”工作。
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近年来,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洪水侵袭司空见惯、城市看海饱受诟病、河湖水质令人担忧、供水管网亟需改造,治水是武汉的必考题。
为了优于水而不忧于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这是市委、市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大武汉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源自对市情的清醒认识,源自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发展所需,更是责任所在。尽管市、区治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治水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进程,水路不畅、边建边扩、不成体系等问题仍很突出。市区之间、跨区域跨流域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治污、排涝、预防、管理、宣教等治水各环节之间也缺乏有机衔接,还有盲区和单打独斗的情况。“四厂合一”和深隧转输、大型泵站和雨污骨干管网建设、巡司河、沙湖等河湖整治等重点工程和项目推进不快,影响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的实施及效果。
“四水共治”体现治水系统性和整体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动态工程,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以贯之地抓;以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科学有效地抓;以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决心,有的放矢地抓。
政协委员潘涛:长江新城规划应体现“新”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潘涛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长江新城规划建设。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以打造长江新城、长江主轴、城市生态绿心为核心抓手,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提升武汉国际知名度、生态宜居度和城市竞争力。明确长江新城要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成为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
长江新城规划应体现“新”的概念,应有广阔的建设空间,以创新发展实现世界级标准,重点承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科技业态,体现绿色、低碳等新生态模式,营造滨水生态绿城等新面貌,引领高端、智慧的新生活方式。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应凸显“江”的元素,需临江而建、传承长江文化、打造长江之标、体现长江力量、表达长江之美,新城建设要打出“长江牌”,充分利用江边、江岛、江上、江面、江中、江底等多层次空间,打造“江”元素新城。长江新城应把握“脉”的延续,延续武汉历来沿江拓展、居中独优的发展脉络,位于交通、土地空间、物流等生产生活要素集聚中心;延续武汉山水生态之脉络,体现武汉的水网、山系和岛、桥、隧的特色;融入武汉三城三镇、多中心发展之脉络,以突出的单核带动多核联动形成最大合力;延续武汉人脉(人才汇聚)、文脉(历史、科教)、商脉(商业、物流贸易),体现人文之城、贸易之城。
政协委员邹薇:加快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
市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副主任邹薇在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推进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先行先试建设。
武汉自贸区是湖北自贸区的核心区,是武汉凸显在全省“主中心”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新平台,是提升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水平,创新驱动拼搏赶超的改革“关键一招”,是武汉凭借产业基础、科教文化、交通区位、发展空间、生态禀赋等优势,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新支撑点。
建议学习上海等自贸区经验,率先大胆探索内陆自贸区改革创新之路。要在武汉自贸区首创一批在全省和长江经济带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激发现代化的发展新动能,展现国际化大都市新魅力,塑造生态化的世界级长江天堑新典范,为我国内陆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奉献“武汉智慧”和“武汉实践”。
委员建议以《我不是潘金莲》为警示整治作风
市政协委员、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李记泽在今天上午的发言中建议大力招商引资、努力聚商育商。
他说,调研发现武汉民间投资存在的七个方面主要问题,即:信心不足“不敢投”、准入限制“不能投”、融资困难“没钱投”、待遇不公“不想投”、为官不为“害怕投”、环境不优“不愿投”、能力不足“无力投”。面对如此困境,不少民营企业感到“蓝瘦、香菇”。四是工作力度不大。全市招商引资氛围不浓、参与面不广,干部招商引资动力不足,作为不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提到投资环境要大改善时,李记泽还建议,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警示教材,切实整治“新衙门作风”,彻底杜绝“小鬼难缠”、认真整治“庸懒散慢”、严肃查处“吃拿卡要”。完善服务机制,实行“7×24”保姆式服务,优化招商、立项、建设审批流程,提升项目落地开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