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母为残疾儿女操劳 奔波7年帮儿媳在汉落户
2017-02-11 09:30: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晚报

熊友善和陈端用手语交流

一个家里有3个残疾人

春节前夕,听说武汉晚报记者要来家里,熊友善提前在大儿子的保温杯里倒好热茶,再在水里放一片氯氮平(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然后轻言细语地跟大儿子说:“今天家里要来客人,你到外面去晃一下。”大儿子只听熊友善的话,乖乖出去了,走之前还不忘逗一逗不满两个月的小侄子。

对于大哥的这个举动,二儿媳陈端总是提心吊胆,生怕他一不小心伤到孩子,但她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一个劲地给婆婆使眼色。每到这时候,熊友善都站在旁边,一边盯着大儿子,一边打手语安抚陈端:“你就让他轻轻地摸一下伢,有我在他不会怎么样的。”陈端蛮信任婆婆,也知道大哥很敏感,如果阻拦可能适得其反。

熊友善养育了三个子女,大儿子多年前出车祸精神受了刺激,二儿子和小女儿都是聋哑人,嫁进门的儿媳也是聋哑人。“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用语言沟通不了,还好我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语,但有些想法他们不会轻易表达出来。我要给每个人戴高帽子、说好话,像水里按葫芦一样,不然这个家会闹翻天。”熊友善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特别擅长为别人做心理疏导。

柜子里摆满各种药瓶子

熊友善家客厅的柜子里摆满药瓶子和药盒子,不少还是进口药。她说,老伴前年因突发脑梗成了偏瘫,每天除了吃药、做按摩,其他一概不过问,性格变得很固执;大儿子每天要吃3种药,还要她悄悄下在茶水里才肯喝;熊友善自己也患有冠心病、胃病和静脉曲张,却舍不得吃好药、做手术。

二儿子以前在外地打零工,有了小孩后更没时间找事做;小女儿在浙江打工,还没有结婚,时不时地需要家里汇点钱过去;儿媳因为没有武汉户口不能进本地民政局下属的福利单位做事。所以,最后一家人的生活,就压在熊友善这个已经72岁而身高只有1.5米的老太太身上。

尽管两老每个月的退休工资不低,但养活7口人也只能勉勉强强。熊友善算了笔账,每个月家里的日常开销至少是1500元,老伴吃药花2000元,大儿子吃药花500多元,孙子吃喝拉撒花费约2000元。为了补贴家用,她还在小区里接送、托管三个小孩,一个月可以赚1000元。

“我活一天就得管他们一天。我走之前还得凑够钱安顿好大儿子。”熊友善笑着说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

好婆婆待儿媳胜过女儿

熊友善在陈端身上花的心思比自己的女儿还多,她当着记者的面不住地夸奖陈端“个子高、头脑灵光、字写得好、电脑也用得熟”。

2009年,23岁的河南农村姑娘陈端通过网络结识了熊友善32岁的二儿子,两位都是残疾人,同病相怜,心有灵犀,这份感情跨越了省份的距离。

陈端嫁过来后,几乎没有工作过,身体也不好。她拿出一摞病历,8年来她求医问药的足迹遍布武汉三镇,都是婆婆陪着她去看病并支付医药费,以至于医院保安都误以为熊友善是陈端的亲妈。有一次,熊友善忙完家务再陪陈端去看病,她两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差点在医院的扶手电梯上跌倒。

2013年11月,陈端因为宫外孕大出血命悬一线,是熊友善在住院证和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然后在医院里照顾她一周。第一天夜里陈端昏迷不醒,熊友善担心输液完毕护士来不及拔针头,她硬是一夜都没有合眼。白天,熊友善赶回家做好饭,晚上再坐公交车到医院送饭。

孙子出世后,婆婆跟儿媳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旁边的婴儿床上系了一根绳子。为了让陈端在月子里好好休息,夜里熊友善听到孙子醒了,就拽一拽绳子的另一头哄他睡觉。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儿媳想回报婆婆遇难题

记者私下用纸笔向陈端求证这些事,她回以肯定的眼神并连连点头。提起婆婆,她不停地点大拇指(手语“很好”)。陈端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语:“她是世上最好的婆婆,超过我妈(对我)的爱。我很感谢婆婆为我操了那么多心。我不想看着婆婆那么辛苦。我希望公安局早点给我办好户口,才能找到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孝顺公婆。”

从2010年起,熊友善就开始为了陈端落户的事情奔波,每次申报前她都要跟亲家保持热线联系,告诉他们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但来来回回上十次都没有办成,不是差这证明就是差那证明,重新申报又要等至少半年。

熊友善户籍所在地武昌区武重社区的民警胡警官介绍,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夫妻投靠落户的条件必须满足年满35周岁或者结婚10年以上,但陈端都不符合。

“再等4年她符合条件了,但年纪大了还怎么找工作呢?”熊友善听熟人说有外省的女孩跟陈端一样的情况早在5年前就把户口迁到武汉了,据说当时是照顾残疾人就业。记者也通过电话采访证实了个例的真实性。熊友善更加不甘心就此放弃,本月7日她再次向社区民警提交了申报材料。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丁酉鸡年春节还没过完,洪山区鑫宇花园的熊友善婆婆就开始忙活起来,全家老小6口人的生活都靠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眼下,她还有一桩头等大事要办,就是帮儿媳陈端把户口从河南邓州迁到武汉来,昨天她告诉记者,为这件事她已经奔波了7年。

(文/图本报记者万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