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菜、 收衣服照顾老人“九英姐”为邻居做“小事”30年
2017-02-04 10:10:00 来源: 武汉晚报

    

   彭九英老人(右一)经常帮助邻居家照顾小孩,帮邻居分担家务事记者杨涛 摄

本报记者姚传龙

2日上午8点20分,江岸区二七北路为群社区,65岁的彭九英打开屋门。外面没有下雨,她拿出纸箱,放在门口,随即手持钥匙打开邻居谈林芝的房门,5斤香菇放在厨房的砧板上,彭九英操起菜刀将香菇切丁。

谈林芝和丈夫是汉川人,在二七北路卖早点谋生。2016年1月6日,谈林芝和彭九英相识。一年来,彭九英不计回报地为谈林芝准备豆皮原料。谈林芝知道,彭九英热心快肠,为忙不过来的邻居择菜、照顾老人小孩,不曾索取,大家亲切地称呼彭九英为“九英姐”“九英”或者“九英奶奶”;但谈林芝不知道,“九英姐”的善举自1986年始,从二七路上的福建社区搬到为群社区一直没有改变。

  “九英姐”为邻居

免费择菜30年

切好香菇已经是上午9点,门外的纸箱内被人放入了不少蔬菜,彭九英洗洗手,搬出板凳,在自家大门前择菜。

天气寒冷,彭九英却不进屋,因为邻居张锦艳外出有事,一会儿有送液化气的师傅要到其家中更换液化气瓶,她帮忙照应。择菜之余,彭九英留意过往人群。

“九英姐,下午家里来客,菜有点多,麻烦您帮我择一下。”趁着生意间隙,谈林芝回到家里,拿出蔬菜,放到彭九英的纸箱里。彭九英并不说话,微微点头,手里活儿不停。每天,彭九英会帮1至3户邻居择菜。

杨树森和彭九英的邻里情延续了35年。在他的印象里,只要不下雨,每天上午8点30分以前,彭九英的家门前就会出现一只纸箱,里面随后被放进用塑料袋分好的蔬菜。这些菜都是邻居的,他们若遇急事没时间择菜,会默契地将菜放入纸箱里。白天,彭九英把菜择好,晚上,邻居到彭九英家中取菜。

遇上下雨,纸箱不能放在家门口,彭九英会在前一天晚上给邻居打电话,询问是否有菜要择。杨树森说,纸箱时常更换,但彭九英帮人择菜的习惯30年没变。

寒风里,彭九英只要择菜超过20分钟,就会用左手握住右手食指大约半分钟,那是因为她右手食指上有伤口,伤口是冬天择菜冻裂的。彭九英从来不说,因为她担心邻居们一旦知道,纸箱里就没了蔬菜。

“九英姐”不常去邻居家,引邻居“发脾气”

上午10点32分,换液化气瓶的师傅到达,彭九英起身和师傅一起到张锦艳家中。张锦艳家中没有锁门,更换液化气瓶的116元钱放在桌上,彭九英守着液化气瓶换好,关上门,接着择菜。

和张锦艳一样,不少邻居或将自家钥匙给彭九英留一把,或直接让彭九英随便进出。“门都是挡外人的,九英姐是自家人,自家人进自家门,谁不放心?”这是邻居们的心里话。上午10点40分,张锦艳从外归来,直接走进彭九英的家,拿了择好的菜薹,两人相视一笑,算打招呼。

“自家人”是邻居们对彭九英评价最多的话语。60岁的蔡国华上有90岁行动不便的父亲,下有1岁的孙女。儿子上班期间,蔡国华常常手忙脚乱,每到此时,彭九英会主动过来,照顾他孙女。

现在,他的孙女只要看到彭九英就伸手要抱。蔡国华说,要是长时间看不到九英奶奶到家来坐坐,孙女是要发脾气的。

同样,看不到彭九英就要发脾气的还有谈林芝的婆婆。老人80岁,行动困难,一年中有半年跟着谈林芝夫妇生活,另外半年则和小儿子住在一起。早点生意的特点决定了每天上午谈林芝家中没人。只要看见谈林芝的婆婆在家,彭九英就会在做早饭的同时给老人留一份,喂给老人吃。

有阳光的日子,彭九英一步步扶着老人走出家门,沐浴阳光。老人语言不清,但彭九英耐得烦,姐妹俩一句一句聊着。“婆婆巴不得九英姐天天在身边。”谈林芝听婆婆说过,彭九英给了她幸福感。

“九英姐”关心邻居有“私心”

前天上午,武汉晚报记者来到为群社区。听说彭九英做好事要上报纸,邻居们乐了:虽然彭九英做的都是小事情,但就是小事暖人心,这样的好邻居要表扬。彭九英却疑惑了:“你说,择菜、抱孩子、看门,这些事情要几分钟,出几大的力?”彭九英说做事做了一辈子,不做闲得慌。

1976年,彭九英结婚,随后育有一儿一女,全家也从黄陂搬到江岸区二七路福建社区。1986年,子女上学不需要操太多心,她来到二七路上的拖把厂上班,在厂里,彭九英负责骑三轮车转运拖把,总重量数千斤的拖把她一上午就能运完。身材不算高大,却有满膀子力气,每当谈到年轻时能干活,彭九英总会骄傲地笑出声。

“干活有瘾”是彭九英对自己的评价。上午活干完,下午本可以休息的她,开始帮邻居择菜、带孩子、照顾老人。这么多年来,彭九英将善举变成了习惯,“不做这些不舒服”。

除了做好事让彭九英开心,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也让她有“私心”。彭九英记得,年轻时,帮助邻居,邻居可以在自己工作忙碌时帮助照顾孩子;年纪大时,帮助邻居,邻居在受到帮助后,也帮助自己和老伴。

“我帮邻居轻,邻居帮我重。”彭九英认为应该上报纸的是邻居,73岁的老伴3次中风,每次只要生病入院,邻居们就会提着牛奶、营养品到医院探望。平日里家中电器出故障,只要喊一声“黑子”,住在隔壁的邻居就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到彭九英家中维修。

2015年12月,彭九英所住房屋拆迁,杨树森知道彭九英老伴身体患病,只能住1楼才能方便进出,为此,杨树森四处看出租屋,找到了为群社区的1楼住房,就立刻与彭九英联系。

彭九英家里有糍粑、蔬菜、营养品,那都是春节期间,原福建社区的老邻居从后湖、百步亭社区、丹水池等地自发前来看望她赠送的。为群社区的群干说他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社区不少居民和许多原福建社区的居民来到彭九英家里,大家说话、择菜,自觉把彭九英围在中间。

“老年志愿者模式”值得借鉴

“儿女看到您每天忙碌有没有想过把您接过去一起住?”“他们都孝顺,房子也大,但我舍不得邻居间的情谊。”彭九英说,女儿在古田二路有三室两厅的住房,儿子在百步亭也有房屋,只要子女来看望自己,就会提出一起居住,但她总是谢绝。

在彭九英看来,儿女的房屋虽大,但是新小区不少邻居都大门紧闭。“我也可以像这样,帮邻居一把,和大家熟悉,但是怕子女不让,嫌我多事。”

听到彭九英说不走,邻居们笑了;看到邻居们笑了,彭九英也笑了。

“彭九英不仅不多事,而且给现在的志愿服务、和谐邻里关系提供了参考。”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给彭九英点赞。尚重生认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老龄化就是以60岁以上为主,高龄化是以75岁以上为主。高龄化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还依靠中年、青年志愿者来服务老人,资源已经越来越少。

在尚重生看来,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彭九英一样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子女已经上班,家庭负担较轻。他们来承担简单的社区志愿服务具有其他人群不可替代的优势。新建小区中,各家各户多是大门紧闭,依靠QQ群、微信群联系,这时有老人志愿者参与作为纽带,帮助他人,就可以以点带面,让小区人与人之间找回老社区淳朴的人际关系,体现出老人价值的同时,也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小区氛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