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生态做好"水文章""海绵城市"开启智慧治水新思路
2017-01-20 13:12:00 来源: 长江网

  (长江日报讯)昨日上午,正值寒假的青山红钢城中学内,一场海绵化的改造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多年未经整理的绿化花坛,将摇身一变为雨水花园,年老残破的水泥路面,也会被崭新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取代。新年伊始,我市进一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部分地区地面上的学校、游园、住宅小区以及地下看不到的泵站、廊道的“海绵化”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在大书“水文章”、探寻与水共生和谐方式的同时,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悄然在发生变化。

海绵城市功能示意图

临江大道海绵改造后实景图

  

倒口湖公园改造后效果图

  重建生态 这不仅是场建设

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俗理解,可以把城市想象成为一块海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滞留雨水,避免其直接进入市政管网,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干旱时又能把吸收的雨水“吐”出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根据国务院安排,到2020年,中国20%的城市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2015年,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公布首批16个试点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武汉拟在三年示范期(2015-2017)内完成青山和四新一旧一新两个集中示范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并形成完善的建设机制。

武汉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治水史。数百年来,武汉人与水为邻,因水而兴、因水而困。

去年夏天,武汉市连遭暴雨袭击,道路、涵洞、隧道、地铁站等百余处设施被淹,部分交通瘫痪,数十万人受灾。

城市出现内涝,既有降雨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这些因城市生态病变而引发的城市病,不仅影响了城市化进程,更危及到居民的生活品质。近年来,我市水务部门在水安全、水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弥补历史欠账,加大“海绵城市”建设,事不宜迟。

“武汉正在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机制,运用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体系来改造城市”,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重建,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建,更是城市文明的回归。这次建设,不是建几处海绵体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城市建设理念的变革。

建设“海绵城市”,水泥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将逐渐变得可以自由呼吸、自然吐纳。城市下水道作为排水防涝的“动脉”,压力将得到极大的释减,地面土壤、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将成为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城市多余的水资源。此外,依靠灌渠、泵站的“灰色”排放方式,将由可循环的绿色排水方式所替代。

对标国际 探索中找路子

  “建设海绵城市,并无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相关负责人说,武汉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既有数百年的治水经验,也有江滩整治工程的成功范例,所以我们必须站得高、看得远。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指导意见勾画的未来生态型城市图景背后,我市决定向世界上治水最发达国家、最先进城市学习,引进国际一流专家团队统筹打造功能和景观兼具的城市“海绵体”,以此重现百湖之城昔日的“水色时光”,为河湖密布地区提供典范。

按照国家的试点任务要求,最重要的不是新建了多少海绵项目,而是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探索出一条可以在国内同类型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为此,武汉主动谋划。作为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唯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武汉率先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计划在未来15年内划分171个海绵城市汇水分区,最终实现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在规划的内涝防治上,重点新改扩建出江泵站18座,建骨干通道工程34条141公里,需进行退养、清淤及退塘还湖的湖泊共11个;利用三环线防护林带及中小型湖泊等构建生态内、外环,配合城市公园抵御内涝。

短期内,根据《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我市计划完成2015年至2017年三年试点建设期,在青山和四新两个示范区实施项目近300个,包括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和道路海绵性改造等,预计到2017年,两大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根据国家指导意见,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完善融资支持,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据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在不断加快试点工作的同时,还积极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最大程度的支持和优惠。首个PPP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

检验成败百姓获得感是关键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对传统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的革新。建设‘海绵城市’不意味着大兴土木搞工程,甚至进行‘破坏性建设’”。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生态第一,恢复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态本底,对天然存在的绿地、湿地、河湖等景观的保护和修复,充分调动自然本体消化、吸收雨洪的作用才是关键。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将采取尊敬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模仿自然的方式,该保护的保护,该修复的修复,对于需要开发的,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推进。

“同时也不能牺牲百姓的切身利益”,负责人表示,改造中会以问题为导向,避免不分轻重地全面开建。要避免盲目地“全面翻挖”,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工作同步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形象工程,老百姓的真实获得才是检验工程好坏的标准”。在海绵化改造初见成果的青山区临江大道,市民欣喜发现,被洒水车冲刷后的路面不再和以往一样湿漉漉。在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的装点下,路面好似一块海绵,迅速吸干多余水份。行人漫步街边,基本告别裤脚搭泥的尴尬。

青山武丰闸通过青山港连通长江和东湖,1998年后被封堵,一段150余米“盲肠”河道成为黑臭水体,加之部分棚户搭建岸边,居民生活环境每况愈下。经过近一年建设,昔日臭水沟找回绿色,园内地下实现可蓄水510立方米。去年6月,武丰闸湿地公园开园迎宾,70岁的临江港湾小区居民王传宝雨中造访后连声称赞“好好好”,“地上没积水,再也不像以前,一下雨就是稀泥巴了。”

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已开工和完工项目合计276个,已开工面积37.4平方公里。

从构想走向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释放出的巨大福祉,不断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可以期待,随着可以自由“呼吸”、回归自然的“海绵城市”的建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在市级PPP项目中创新突破

昨日,市城建委传来好消息:武汉市成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首个进入建设期的PPP模式项目、首个市级财政PPP模式项目——武汉市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建设工程,正式落地。

据介绍,该项目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现代城市服务(武汉)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武钢建工为联合体牵头人)中标。这不仅标志着我市首个市级财政PPP模式项目正式落地,而且也是武汉市成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首个进入建设期的PPP模式项目。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这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

在海绵城市建设普遍存在融资难的情况下,为规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落地问题,武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经认真研判、仔细分析,充分听取专家、业主、市民等社会各界的建议和呼声,依据“连片示范、区域集中”的原则,将青山示范区南干渠片区、青山中心区子项目及一号明渠组成《武汉市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南干渠片区)PPP模式项目》包,采用PPP模式建设。

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称,该项目实施面积4.1平方公里,估算总投资12.74亿元,实施内容含小区公共建筑68个、市政道路11条、城市管渠3条、公园绿地1个及城市水系1条共计5大类、84个子项目,基本上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类型全覆盖。因采取PPP模式合作方式实施,社会资本方将负责该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移交等工作。由于采取“区域集中、片区示范”的方式打包,意味着项目改造完成后,有利于呈现片区效应,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其效果将影响到整个青山片区约20万人。

“南干渠PPP项目是市级财政的第一个PPP模式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困难重重,”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大家对PPP模式认识不够,部分人以这一模式建设成本过高投出反对票,“事实上,PPP模式不单只建设,还包括运营,如果核算整个周期成本,其实远比独立核算建设、运营要低许多。”

建设模式取得共识后,项目又遇到“路径”空白。与PPP模式配套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实施细则也是空缺。项目具体如何实施,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为此,市城建委主动担当,成为实施机构,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讨论研究,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适合武汉PPP模式项目的道路。

经过反复研究,实施方案敲定。目前,住宅小区维护细则已通过房管局专家评审,公园、绿化、水系等维护细则仍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这不仅是我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一次创新,也是企业自身实施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的一次尝试。”武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社会资本方,武钢集团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目前,该集团正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区域发展机遇,以海绵城市建设为重要突破口,在海绵城市PPP模式项目建设、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建筑材料的制造等方面,积极参与城市建设。

在青山南干渠片区PPP模式建设项目上,大量引入的透水砖、透水砼,则是武钢集团的钢渣等废弃材料进行二次资源开发研制而成。这些砖的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砖头无异,但在运用中却能像海绵一样,能渗水、会“呼吸”。目前,这些产品已通过国家建材检测中心(CTC)检验,核心指标透水率、抗折强度等均高于国家标准,抗压强度完全符合标准要求。

去年10月,部分透水砖、透水砼已应用在青山区临江大道、临江港湾小区等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上。经过雨水的考验,效果良好。(撰文:黄师师 彭波)

他山之石

雨水有效利用滋养城市生机

【瑞士】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浇花、洗衣等。

【德国】

德国是欧洲极力主张广泛进行雨水利用的国家之一。1995年德国颁布了欧洲首个标准“室外排水沟和排水管道标准”,提出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地减少公共地区建筑物底层发生洪水的危险性。1996年,在水法的补充条款中增加了“水的可持续利用”理念,强调“为了保证水的利用效率,要避免排水量增加”,实现“排水量零增长”。在此背景下,德国建设规划导则规定:“在建设项目的用地规划中,要确保雨水下渗用地,并通过法规进一步落实。”规定除了特定情况外,降水不能排放到公共管网中;新建项目的业主必须对雨水进行处置和利用。德国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并经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可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部分地区利用雨水可节约饮用水达50%。目前,德国在新建小区(无论是工业、商业、居住区)时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新加坡】

为全面管理城市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2006年起,新加坡发布ABC水计划,并将其作为新加坡的城市设计导则之一,为新加坡长期发展提供环境指导。其中,A计划主要针对亲水活动,包含提高大自然可亲近性,注重商业元素的融入以及艺术与文化的呈现;B计划主要针对滨水驳岸,包含美丽河岸景观的打造和自然岸线的保留;C计划主要针对水体质量,包含雨水管理,水敏感城市设计,新型建筑类型、湿地技术、生物修复、水库改造。ABC水计划是一种优化的水资源管理战略,旨在将下水道、沟渠、水库改造成为富有活力的、美丽的、洁净的小溪河流与湖泊,目标是综合环境、水体和社区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可持续城市发展空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