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湖北先锋轮滑俱乐部的10余名会员脚蹬轮滑,以“接龙” 形式快速掠过水塔,成为中山大道上一道靓丽风景线 张垠 摄
本报讯(王亚欣)封闭施工2年的中山大道华丽回归。昨日从太阳初升到华灯初上,无数武汉市民涌向这条百年老街,大家热情谈论这里“以前是这样的”、那里“恢复了以前的样子”,如同过年一般兴奋地在标志建筑水塔前合影留念。
中山大道烙印着大武汉商业文化基因与人文历史标识。汉正街、六渡桥、江汉路、吉庆街、扬子街、一元路,曾是中山大道响当当的商业明珠;汉口里弄的市井百态,老建筑的历史底蕴,是武汉人抹不去的岁月印记。
上午10时,开街仪式刚刚结束,不少市民就已涌至中山大道,最早一批几乎都是地道的“老武汉”。“水塔变得漂亮又醒目,你还记得不?以前它可是武汉最高的建筑啊!”“怎么不记得?消防局设在水塔旁,就是方便瞭望,武汉哪里失火了,一眼就可以看到。”在水塔附近,路过的老武汉们都要驻足点评一番。
“小时候的记忆又回来了。”这是市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已搬到武昌徐东居住的谢先生今年50岁,他说和老婆刚认识时,每周都来江汉路谈恋爱,后来给儿子在少儿图书馆办过借书证,一家人在皇宫照过全家福,再次走到这条街,记忆全回来了。“中山大道对我们来说早已不是一条街,而是寄托着半生的情感。”
中午1时许,潮男潮女们趁着午休时间赶往新民众乐园一带。打扮时尚的刘女士称,来中山大道就是为凹造型发朋友圈的。她说,新中山大道颜值高,过去这里步行道狭窄,逛街人挤人,现在走在宽阔街道上,随处都可取景。
不少市民乘坐地铁前来。在澳大利亚生活15年的毛先生近期回汉探亲,昨日一走出地铁6号线,他就指着眼前的水塔向朋友介绍:“过去这里是剪头发的地方,你看现在修复后多漂亮。”毛先生一口乡音未改,他说,在悉尼也找不到像中山大道这样有如此大体量、又保存完好的欧式建筑街道,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非常自豪。
夜幕降临,沿线景观灯点亮,中山大道人潮未减,热闹如同过年。市民们欣赏着这条百年老街的夜景,从这里看到了乡愁,也看到了未来。
步行优先更亲民 可观景可写生
这里有魔力来了不想走
昨晚,民众乐园附近人如潮涌 记者郭良朔 摄
市民在武汉美术馆广场悠闲散步 记者郭良朔 摄
记者刘智宇 宋磊 通讯员李霞
“开街啦!开街啦!”昨日一早,刚开街的中山大道上,一位市民从长江日报记者身旁走过时自顾自说道,语气平静而满足。
长江日报记者深入探访,市民们面前的这条百年老街变了模样。步行公交优先,超千棵行道树、历史建筑修缮一新,行走在中山大道上,市民们感叹:焦躁的内心,不知不觉安静了下来。
好像有魔法,不知不觉慢下来、静下来
11时许,中山大道水塔前,“老武汉”余先生和妻子刘女士手挽手,在阳光下惬意地漫步。“16年前,我们一直住在汉口长堤街,离这条中山大道百来米。”已搬迁到硚口古田的余先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昨日记起中山大道开街,就带着妻子从黄石路步行至此。“搬家之后,就很少回来了。”余先生说,新开街的中山大道让他和妻子眼前一亮:“原来车行道宽、人行道窄,现在车行道窄、人行道宽,车行道还只准走公交。”余先生说,感觉中山大道变成了一条“步行街”,以后会经常来走走看看。
从新洲区赶来的市民王磊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读大学时常常来中山大道和好友聚会逛街,眼前的这条中山大道与记忆中的样子大相径庭。“这条焕然一新的中山大道好像有种魔法,走在这条路上,心就不知不觉慢了下来、静了下来。”他说。
对于中山大道交通之变,在中山大道、江汉路交会口执勤的江汉区交管大队民警潘志成颇有感触:“改造一新的中山大道以公交、步行优先,变得更亲民了,道路交通状况将会有明显改善。”
水塔露出真容,市民排队来合影
“了不得,这么长的队,都是看水塔的啊!”11时30分许,中山大道汉口水塔下方,不时传来过路市民的惊叹声。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这栋40米高的红色八角形建筑下方,已排起近30米长队。排队的市民们一边等,一边举起手机,不断按下拍照键。
记者排在队列后,足足10分钟才进入水塔内一睹为快。记者看到,水塔内正进行中山大道历史文化展览,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将中山大道的前世今生一一呈现在市民面前。
“1909年8月建成……1924年江汉关大楼建成前,汉口水塔一直是武汉最高的建筑……”这段关于水塔的简介,引来最多市民驻足。
市民严国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得知中山大道改造的消息,自己最关注的就是水塔。“改造前,水塔四周建了不少民房、商铺,常常走到水塔楼下了,还看不到水塔的真容。”昨日中山大道开街,他第一时间赶来观赏,心满意足:“多美的老建筑啊,水塔是中山大道的地标,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
除了水塔,这次改造中,汉口总商会旧址、三德里、荣宝斋、永康里等老建筑均修缮一新,让来往市民们流连忘返。
在永康里门栋内,25岁的黄冈小伙孔维超和女朋友曾思思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别有韵味的老建筑。“以前来中山大道,就是吃吃饭、买买衣服,新开街的中山大道让我看到了武汉历史的厚重,很有收获。”孔维超说。
绿树洋房掩映,再添写生好去处
“以前总是带孩子到郊外找风景写生,以后,咱们武汉街头也多了一处写生的好地方。”昨日14时30分许,在武汉美术馆主办的“庆祝新中山大道开街·童心绘”活动现场,市民向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记者看到,50名年龄8至10岁的小学生在广场上自由寻找角度,开始写生。孩子们视角多样,武汉美术馆、大孚银行旧址、街心长廊以及广场绿树、花坛被他们画在纸上,充满童真趣味。
9岁的吴思睿画下武汉美术馆的大门,他感叹,不画不知道,原来中山大道上的老建筑这么精致、繁复。“这里有这么多好看的房子,我以后会经常来画它们”。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新民众乐园至王府井百货路段上,满眼新绿,不少拖家带口的市民在木质长凳上悠闲地晒着太阳。记者获悉,新开街的中山大道行道树超过1000棵,树种以法桐为主,还种有银杏、桂花、红枫、红叶石楠、樟树等适合武汉气候、环境的树种。
“来到这里,让我眼前一亮,太美了!”看着孩子画得起劲,市民王志玲频频点头:中山大道绿意盎然,如同闹市街道中充满温情的一座艺术绿岛。
老武汉逛新街
300张珍贵照片 引市民来围观
记者王亚欣
昨日上午,新亮相的中山大道吸引了大批武汉人来了一次“寻根之旅”。其中60岁的市民吴正祥每走到一处,都会吸引人群围观,他心里藏着一部活的武汉历史,中山大道每栋建筑背后的故事,乃至中山大道百年间的多次变迁,他都能一一道来。
吴正祥从小在汉口花楼街长大,从小跟着做生意的爷爷走街串巷,耳目濡染对武汉有了深深的感情。昨日,他特意带着多年从各处收集的300张老照片,重返这条百年老街。
“声誉满三镇,购物在六门”,六门就是今天的六渡桥。吴正祥从这里开始,拿出当年的老照片,对着一栋栋老建筑,讲起了中山大道每一栋房子的故事。民众乐园、南洋兄弟大楼、汉口水塔……它们的过去勾起了无数围观群众的美好回忆。
前行至水塔,吴正祥拿出4张照片,分别是1908年正在建造中的水塔,1909年初步完工、还未修建后城马路时的水塔,20世纪20年代的水塔,20世纪30年代商业繁盛的水塔和中山大道。这时,围观的资深“老武汉”指出,水塔附近正是龙兴皮件屋、汉口《觉报》社、合和公司、新华汽灯公司,“我们小时候就听过这曾是武汉最贵的门面,在皮件屋买件新衣服,不知是多‘玩味’的事。”一旁的围观市民兴奋地说。
围观市民越来越多,当吴正祥拿出一张水塔下人群密布的照片时,眼尖的市民指出,“这张照片太珍贵了,是武汉解放时拍下的”。吴正祥说,当年我母亲也在庆祝人群中,唱着《武汉解放歌》迎接解放军,说着唱起了这首老歌,不少老武汉人跟着一起哼唱。
在修旧如旧的和利冰厂前,吴正祥拿出3张老照片,都拍摄于抗日战争武汉沦陷时期,全城一度停水停电,和利冰厂为武汉市民提供饮用水,照片正是记录了当年武汉人排队打水的一幕。
另一张照片中,可以看到4位中年壮汉正拉着一架飞机在路上行走,原来这是1929年购买的飞机“汉口”号,当年没有停机坪,全靠人力拉行。图片中可以看到,背景是法租界的3栋住宅,一旁的一处空地在数年后摇身一变成为武汉电影院。
吴正祥说,看着重新开街的中山大道,心中非常高兴,看到一些老建筑重新回归,让老武汉人倍感亲切。
中国首批女交警 重返当年执勤点
邱益英向汉警快骑的年轻交警展示交通指挥手势 董冠男 摄
本报讯(魏娜 通讯员张振宇 董冠男)昨日中山大道重新开街,中国首批女交警邱益英和她的老同事们,来到当年执勤的“岗亭”前,拿起红白指挥棒,向汉警快骑队员讲述交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
83岁的邱益英告诉汉警快骑的年轻交警们,58年前,武汉最繁华的江汉路附近,指挥交通主要靠挥舞指挥棒,少量的信号灯要靠人工扳动。“当时,拿着指挥棒站在马路中央,指挥车辆通行,心中充满自豪感。但那个年代汽车不多,连公交车也只有24路、1路、7路几条线,更多的是自行车。”邱益英回忆。
1958年2月,武汉市公安局开全国先河,在江汉交通中队成立交通民警女子班,13名20来岁的女交警,接受1个多月的交通规则和手势培训。1958年3月8日,女交警第一天上路执勤,民生路口和江汉路口,人山人海,市民争睹女交警站岗执勤指挥交通。
邱益英说,当交警不仅要在路口指挥交通,给群众帮忙也是自己的工作。“那时街上有不少板车,民生路是个上坡,只要板车来了,我们都要帮着推。扶老人过马路更是我们的分内事。”
当年邱益英和她的同事们上班时,在岗亭里坐一个半小时,再站一个半小时马路,路口车辆通行全靠手势指挥。“现在信号灯都是智能的,执勤都是骑摩托车,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太多,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千万不能丢。”邱益英叮嘱汉警快骑的年轻交警们。
面对老前辈的精神传承,江汉快骑队的年轻交警们庄重敬礼,表达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