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长江日报媒体责任报告:不忘初心传承精神
2016-12-16 09:42:00 来源: 长江日报

  大学生们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感悟到自己身上的红色基因,表示要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记者任勇 摄

本报评论员 李杏

无论走到多远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和现实,追寻理想信仰的精神源流。

我们坚守党报责任,讲述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初心故事、信仰故事,让历史中升腾的信念和精神,在今天传承发扬,为新的奋斗提供不竭动力。

我们深入社会生活和人群,去探寻和展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凝聚昂扬强健的社会精神,这是我们始终承担的使命

相关新闻:

2016长江日报媒体责任报告 立足城市观照家国

2016长江日报媒体责任报告:聚焦前沿眺望未来

2016长江日报媒体责任报告: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2016长江日报媒体责任报告:求真辨误以正视听

2016长江日报媒体责任报告:放大每束人生光亮

回访总书记点赞的 位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激发感召人心的信仰力量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具体鲜活、可感可知的先进典型,无疑是最生动的学习标尺。长江日报精心策划,派出12路记者,分赴12名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优秀党员工作地、出生地,回访他们的先进事迹,浓墨重彩推出了这组特别策划的报道。

我光荣地成为12路记者之一,和其他各路同事分别辗转大半个中国,走过20多个市、县、乡、村,总行程超过1万公里。

距离我前往西安采访被国务院嘉奖命名为“英雄测绘大队”的国测一大队老队员、81岁老党员邵世坤,已经过去了8个月,但不用看笔记,我仍对每个细节记忆犹新。

当天采访结束,内心的冲动驱使我赶回酒店,第一时间打开电脑奋笔疾书。当写到邵世坤对妻儿的亏欠,写到他只能眼看着队友黄杏贤冻死在河对岸时的无助;写到队友吴昭璞的儿子子承父业后,首次野外作业就来到父亲当年渴死的戈壁滩,给每个无名坟头洒上清水祭拜的情形,我数次泪涌眼眶。

作为一名党员记者,我很自豪能通过自己的报道,点亮邵世坤这些信仰“航标灯”,感召更多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采访邵老等12名典型,就是年轻党员与老党员的一次心灵对话。

近距离接触先进典型,聆听群众的评价,我们12路记者都是这样一次次被感动着,“那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

记者刘智宇辗转奔赴中缅边境的独龙江乡,整整3天追访独龙族带头人高德荣,对话却不超过3分钟,这名年轻党员记者感受到了老县长的“冷”,却也亲眼见证了他对一方百姓的“热”;

记者蒋太旭回访李学生舍身救人的牺牲地,事隔11年仍未淡忘英雄的一位温州人,让他感受到支撑李学生壮举的强大信仰力量;

记者康鹏被“爱民书记”文建明的事迹深深震撼,在他的坟前深鞠一躬;

记者欧阳春艳采访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她说:“因为这次珍贵的面对面机会,我努力抵达了一名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内心,也震撼了自己的心。”

今年6月由长江日报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点赞优秀共产党员》一书在京首发。

“以这种方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戴焰军、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赵湘江两位党建专家,在首发座谈会上高度评价该书的出版。

新华社当天播发稿件推介,“专家认为此书是广大党员干部实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帮手”。《中国纪检监察报》以《信仰的力量——读<点赞优秀共产党员>》为题,大篇幅刊发了读书体会文章。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主流网络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记者李晓萌

邀约全国大学生寻访红军长征足迹

引领青年一代走好新长征路

记者李俊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江日报联合共青团湖北省委开展“红军从我家乡走过——百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活动,邀约全国大学生寻访红军长征足迹,讲述家乡变化,用“95后”的视角呈现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

今年6月,我们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出邀约,20多天里,来自100多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学生报名参加。符合条件者组合成100个探访小组展开实践。在与调研小组联络的QQ群里,记者们与大学生每天互动。我们不仅看到了青年大学生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对革命信仰的更加坚定,也让我们的心灵追随同学们的脚步得到了洗礼。

记者黄哲是参与指导学生的记者,最让她感动的是华北理工大学法学专业大三学生李天怡在QQ联络群里的一段留言:“我今天才知道,半个月前我采访的老红军爷爷去世了,但是红军爷爷在我们告别时说的那句‘年轻人听党的没有错’,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留言的后面,群里的同学几乎人人都打出了流泪的图标,向老红军致敬。看到这一幕,黄哲也红了眼眶,真正感受到,这次探访的活动,让年轻人更加理解“不忘初心”的含义。

“95后是一群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同学们的调研报告教育了我。”黄琪作为一名高校新闻记者,长期和大学生联络。这次活动刷新了她对这群95后的印象。本报第一篇刊发的大学生征文《感受“红旗漫卷西风”——长征“将台堡会师”革命历史的调研报告》是在她的指导下完成的。当她读到湖北大学大二学生何鑫、张露露的实践感悟:“作为被这片红色土地养育的青年一代,我们身上有着无法抹去的红色基因。这个基因,是责任,更是使命。”只有走过长征路的青年,才能写得如此生动感人。

这场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相信每一个参与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一粒“红色的种子”。《30万于都人民守住红军出发秘密——探访江西省于都县长征第一渡遗址》的作者是来自不同高校的3位大学生,他们相约返校后把实践报告做成PPT,播放给更多的同学观看。而本报作为活动的发起者,也正在将大学生的优秀征文集结成册,准备出版,让更多的年轻人坚定信仰。

发掘社区老党员奉献故事

“党员常青”经验引发全国关注

记者王兴华

6月13日,我和同事到常青花园走基层、摸线索。在与社区负责人交流时,对方提到,在常青花园,很多老党员积极服务社区工作。我们眼前一亮:不管退休不退休,党员这个身份始终不变,“党员常青”这四个字脱口而出。

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所有党员的要求。我们思想逐渐清晰,这个报道应该紧紧围绕党建这一主题。“党员常青”系列报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在采访中,我们的情绪被这些老党员所感染。老党员曹云生集齐了各时期的入党誓词,无论在哪个时期都会提到“奋斗到底”和“奋斗终身”。

89岁老党员谌宗义把缺人照料的孩子喊到自己家吃饭,义务代收快件。75岁老党员郑厚玮,8年义务为居民义诊6000人次。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这些老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常青花园社区治理的骨干力量。

经过一周的紧张采访,首篇报道《人退休了,党员身份没有退休》在头版刊发,此后连续刊发“党员常青”系列报道。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媒体持续关注。“党员常青”成为武汉市“两学一做”的重大典型,常青花园社区党建经验在全市推广。

发起“寻找雷锋像”全国联动采访

精神文化供给激起社会共鸣

记者高萌

在全国第53个“学雷锋日”前夕,市民郑加俭向长江日报求助。他为孩子办“雷锋事迹资料展”的愿望卡了壳,因为跑了多家书店买不到一张雷锋像。市场上真的很难买到雷锋像吗?我和多位同事调查走访了武汉很多书店、出版社,发现确实如此。

3月1日,我们推出首篇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许多热心市民表示愿意捐出雷锋宣传画藏品,雕塑家“泥人胡”愿为郑加俭免费制作雷锋像,有人邀请他进社区做雷锋事迹资料展览。与此同时,长江日报发起“寻找雷锋像”全国媒体联动采访,上海、河南、新疆、沈阳、广州、青岛等八地媒体陆续加入,接连调查,发现雷锋像难买的情况在全国较普遍。

我们的报道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他们认为提供雷锋像是文化单位的责任,建议加强精神文化产品供给。

我们的报道让社会行动起来。卓尔书店响应报道,推出了“雷锋的故事”书展,并制作雷锋像免费送给顾客;武汉新华书店也在不少分店挂出了雷锋像。长江日报连续3天在封底整版推出雷锋像公益广告,让郑加俭等市民有了可张贴、收藏的“雷锋像”。

有网友看了报道后留言说:“学习雷锋精神不应该只是三月里的一把火,更需要贯穿日常生活的点滴细微。”我很赞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