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睿彻黄莹 莫梓芫王刚 张维纳 通讯员 张丽 刘斌)昨日15时,工作台上120电话铃声响起,刘清接线。电话两端,一场场生死营救开始。8小时里,本报记者目击刘清接线调度,分兵4路登上急救车,跟踪一次次生死营救的全过程。
这一天,刘清接听162个求救电话,需要急救约占80%。电话那端,有的人妻子怀孕7个月突然出血要咨询、有的人80岁老父亲呕吐昏迷要送医院、有的人同事上班中途肚子剧痛……电话这边,刘清耐心询问、解答,紧急调度指导急救。
刘清说,120电话并不是次次都是生死关头,但是,每一个都轻慢不得,“生命是脆弱的”。
晚9时多,强寒潮卷袭下的城市寒风刺骨,刘清走出急救中心的大门。她说:“每一次下线,想到今天有人因急救而活了下来,就特别有成就感,也特别温暖。”
女教师昏厥
亲友 “妻子平安了我很感谢,指导很有用”
“快来,我们一位女老师晕倒了”。16时12分,电话里传来呼救声。“别慌,告诉我地址。”每次,刘清接线后第一句问话就是询问地址,这样才能同步派出离事发地最近的急救车。
2分钟后,市急救中心中南路急救站收到出车信息,本报记者与急救医生黄新波登上一台急救车,奔赴事发地。救护车GPS显示器上显示,在武昌首义路一中学教学楼4楼,41岁的邱老师晕倒,她还有心肌炎和低血糖病史。这是刘清发出的信息。
此时刘清没有挂线,“好的,急救车已经派出来了。告诉我患者现在情况,我可以指导急救,对患者有好处。”
听到这句话,求救声音有点平稳了,开始回答刘清提问。
“她有没有呼吸,是完全没意识,还是有一点意识,皮肤的颜色有没有改变。”考虑到病人呼吸正常,意识还算清楚,刘清让对方用感到舒服的体位休息,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下午4时21分,急救车抵达学校。这边现场,邱老师丈夫已赶到她身旁,神情焦灼。担架员迅速把邱老师抬上担架,迅速向救护车上转移。丈夫紧紧握着邱老师的手,一路跟着上车。随后,邱女士被送到湖北省人民医院。
经诊断,邱老师是缺钾引起的晕厥,目前还在住院观察,但已没有生命危险。
得知妻子病情,丈夫大大松了一口气。他说,“打完120后,接线员对我爱人病史进行了解,这个时候真是医生说什么就做什么,大脑不能转”。
“这是我第一次拨打120,我认为急救反应速度很快,给予的指导也很有用,很有耐心,很感谢!”他说。
刘清说,生死关头,求救者很慌乱,常常语无伦次。刚接线那两年,自己接电话时也跟着急,想用这种命令的口气让求救者平稳起来。然而耽误了时间,自己心里很沮丧。
如今,刘清常说的话是“我是来帮助你的”、“这样对你有好处”,话一出口,很多求救者变得听话了。刘清说,生命在无助时,有人帮助是最大的期盼。
大叔中风
刘清 和家属细致沟通加速派车
亲友 “小姑娘温柔细心安抚我内心的慌乱”
18时09分32秒,一个电话进来,1秒钟内,刘清接起电话。
家住吉庆街的余先生中风发作了,50多岁。余先生妻子报警,讲述很清楚。刘清快速敲打键盘登记信息,她认为,家人对病情很了解,沟通起来顺畅,这是双赢。1分钟后,急救中心单洞路急救站的车就出发了。
“患者有呼吸吗,有意识吗。”对方说有。“你是怎么知道他是中风呢?”“因为过去也发过。”“现在情况是什么样?脚能抬起来吗?能不能握你的手?”
感觉患者反应还算平稳,刘清挂了电话。她解释,老人中风了家属应让他平躺,不用枕头,注意保暖,家人可能应对过这种状况。
“你们这么快就来了!快快快,我们家在三楼。”昨日18时20分,吉庆街一栋老式家属楼前,只穿着一件薄衫的张阿姨站在寒风中接应着救护车,“你们到了我就放心了”。
张阿姨说,下午5时下班后,发现有点不对劲,“我让老伴动动胳膊动动腿,以前他能拄拐走路,现在他完全不能动了。”张阿姨慌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一会,忽然想到要给120打电话。
急救医生在床边询问了余先生的病情后,担架员将他抬下楼,及时送往离家最近的市中心医院。“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路上,张阿姨不断向医生念叨着这句话。
待余先生送入急诊室后,张阿姨放心了。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从电话中听得出来,120接线员应该是个小姑娘,年龄不大,温柔细致。“你要知道,我们每个病人家属内心都是慌的,有时候一乱还答非所问,他们如果比我们还着急,那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说起120,张阿姨的记忆还停留在20年前。“1997年,我妈妈也是突发脑中风,我印象里,那时的120接线员也是边安抚我的情绪,边指导我照顾妈妈。”老人说,家里有病人找120准没错,“说话耐心派车又快。”
女孩服用安眠药
刘清 及时提醒留下联系电话
亲友 “从打120开始,我们心里就有了依靠”
18时40分,家住武昌南湖的小刘打了120。“我的朋友服用安眠药,快救救她。”焦急的女声传进刘清耳朵,“别慌,告诉我在哪里,具体情况”。
原来,南湖一小区,25岁女孩黄青(化名)因服用大量安眠药,出现昏睡状况。“好,已经派出急救车。”刘清一边敲击键盘,一边说。“你在她身边吗,我来教你急救。”小刘表示没在患者身边。刘清表示,这种情况,不能实施急救,便提醒留下能联系的电话,结束通话。
很快,5分钟后,最近的武昌急救站接到市急救中心指令,派出急救车。
“快出车!”,急救医生宋鹤背上急救箱,同司机和担架员快速跑上28号救护车。车载GPS上传来患者黄青(化名)病情基本描述,这些都是刘清提供的数据。
按刘清提供的电话,宋鹤拨打GPS车载电话联系家属,“您好,我这边是120,请问患者是什么情况?”家属描述,患者中午吞食了12片安眠药,还喝了2瓶鸡尾酒,现在出现嗜睡状态。宋鹤听到12片的数字,十分担心,赶紧交代家属查找一下安眠药的名字,并持续观察患者状态。
到达患者所在小区后,宋鹤指挥急救团队,“这个小区路太狭窄,我们不要开进去,推着推车跑进去。”很快,宋鹤带着大家冲向患者所在的楼栋,按下电梯,到达22楼。
家属守在电梯口带急救团队进入家里。宋鹤快步走进黄青卧室,“黄青,黄青!”宋鹤唤了几次,黄青眼睛睁开了一下。“还好还好,她还有意识!”宋鹤赶紧检测血糖,随后,担架员快速转移黄青。
转移到救护车上后,宋鹤给黄青上心电监护器,指数正常后,才坐下来。这时,拨打120的小刘红着眼告诉记者,她是黄青好朋友,下午打电话过去时,黄青告诉她,中午就着两瓶鸡尾酒喝下去12片安眠药。“幸亏我刚好打电话,不然就完蛋了!”
“谢谢120及时接线,从打120开始,我们心里就有了依靠。”小刘流着泪说。
老人吐血
刘清 沉着冷静准确给出急救指令
亲友 “得亏接线员指导我们争取了时间”
19时27分,“120,快来,我家老爷子吐了一大盆血。”又是一个焦急的电话。“莫慌,说清楚什么地方。”刘清沉着冷静。
问出的信息在电脑中完善,黄世保老人,89岁,后湖大道一小区,不明原因吐血等。信息传往车辆调度员。
“车正在派出,不挂电话,患者现在是什么情况,我可以指导你急救。”刘清开始在线指导。
“他还有没有呼吸,还有没有意识……”刘清沟通后发现,老人意识清醒,呼吸正常,总体生命体征平稳,便说,让病人以舒服姿势休息,不要给他吃东西,等待救护车到来。
与此同时,另一条急救线在延伸。收到指令,长江日报记者跟随江岸急救站一辆待命的急救车赶往黄世保老人家中。
时间就是生命。19时29分,36岁的急救医生孙燕珍通过车载卫星电话,拨通了黄世保女儿黄秋香的手机。没等孙燕珍开口,黄秋香急迫地说“快来”。“您不要急,我们马上到!”孙燕珍耐心安慰。
19时41分,孙燕珍和两位担架员到了黄世保床前。
记者注意到,老人用制氧机在吸氧。家中厕所里放有一个脸盆,里面盛着近半盆的咖啡色呕血。“老爷子刚才吃一口稀饭,就开始突然吐血,前后吐了两次。”黄秋香说。
黄世保老人患有多种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痛风等。今年6月刚做过心脏手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和2个支架。本月9日,老人胸口不适住院治疗了15天,上周五才出院,没想到又突然吐血。
晚8时16分,一路疾驰的急救车抵达协和医院急诊室。“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医院了,非常感谢你们!”看到孙燕珍与协和医院方面交接完毕后,黄秋香紧紧握住孙燕珍的手说道。
“第一次看到老爷子这样吐血,一下子六神无主了。得亏冷静打了120,耐心指导我们,争取了时间。”昨晚9时,黄世保老人安顿住院。黄秋香说起父亲送医过程,感谢不尽。
“生命接线员”刘清明登市民大讲堂
一段录音感动全国200万网友,26分钟不挂线生死营救挽住生命之帆。明天下午2时30分,被称为“生命接线员”的武汉120接线员刘清,走进长江日报和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市民大讲堂第146期活动现场,讲述一个接线员的人生故事。
今年国庆期间,百步亭社区43岁的彭先生突发心肌梗死倒在家中,妻子拨打120求救。当班接线员刘清沉着冷静,连续26分钟电话指导其妻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将彭先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直到急救医生赶到。本报官微20日首发音频再现这段“生死26分钟”,感动全国200万网友。
今年33岁的刘清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曾在社区医院从事儿童保健工作,有较为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善于与病人沟通交流。2009年应聘成为武汉120接线员以来,刘清把“带着责任心上班,不轻视每一个呼救电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长江日报与武汉市民之家联手开展“邀市民登台,分享人生精彩”市民大讲堂主讲人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汉精神主题主讲人。欢迎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推荐自荐。
参加活动的市民可乘地铁3号线或公汽229路、627路、293路到市民之家站下,从市民之家地下通道或北二门进入市民大讲堂。(余坦坦罗斌卢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