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前夕 记者探访全国“中山第一街”
2016-11-11 08:44:00 来源: 长江日报

( 王亚欣刘功虎宋磊欧阳春艳通讯员 李娟)明日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汉口后城马路改名为中山马路。19年后,中山马路命名为中山大道,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中国最早一条以“中山”命名的城市马路,中山大道铭刻着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深刻印记,见证了风云变幻的时代进程,成为一代代中国人为国家富强奋斗、实现中国梦的历史现场。

昨日,在“中山第一街”中山大道改造升级、即将开街之际,长江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探访地标建筑,感受这条百年大道的今昔之变。

  从修建后城马路到划定生态控制线:

  “城市之根”开启城市化

空气温凉,阳光金黄。昨日中午1时半许,记者站在中山大道大洋百货门前,眼前一片忙碌施工景象,3台翻土车同时施工作业,不少市民驻足围挡外,从空隙处探望。

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规划分院院长刘凯敏,指着大洋百货门前一块空地说,这里就是“绿岛”景观所在地,地面将铺设红砖,中间留出一条弧线,铺仿古青砖,以纪念汉口城堡。

刘凯敏比划着前进五路到六渡桥的狭长区域,“绿岛”规划长度170米,中山大道改造完成后,地铁6号线将在其下方穿行而过。

110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拆除汉口城堡,修筑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即中山大道前身。为纪念这段筑城史,中山大道上规划了两处装饰品:一处为4米高的柱形“精神堡垒”,刻上后城马路的历史故事;一处为红砂岩展示区,展示当年张之洞筑路所用原材料。

很快,中山大道从汉口边缘“后城”一跃成为繁华中心。中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春舫说,中山大道近江汉路一段是当时的金融贸易中心,遍布银行大楼;向西面延伸,是当年的“华界”,南洋大楼、民众乐园、水塔、总商会、中国银行等鳞次栉比。

将百多年来武汉地图,按时间排开,可以看到:1870年时,从城市面积看,武汉还只是依偎在长江、汉江边上的两只小“虫蛹”;到1910年,后城马路使汉口迅速扩张,沿长江线性生长,而后武汉三镇沿两江继续拓张,向远城区外溢发展。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1+6”城市空间形成,武汉城市格局实现华丽蝶变。

今天,武汉市域总面积为856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520余平方公里,市域境界长度(边界周长)接近武广高铁的长度。这意味着,高铁以时速300公里围绕武汉跑一圈,需要花上3个多小时。

今天的武汉,已不再单纯追求面积之“大”,明确提出布局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6个大型放射形区域为生态绿楔,不再开发。今年10月1日,《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的地方立法,《条例》对生态底线区、生态发展区等均作出详细规定,为城市生态划出“铁线”。

从中山大道底定城市格局、打开城市空间,到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锁定城市增长边界,武汉百年城市化进程,从此进入一个全新境界。

  从水塔、电车到地铁网:

  近现代事业引领城市成长

昨日下午的汉口水塔,高大、澄明。四周是热闹的工地,站在尚未通车的马路中间,大洋百货、佳丽广场、江汉路地铁口尽收眼底。

市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站在水塔前,望着眼前的一切深有感触。他告诉随行采访的长江日报记者,我们脚下的这条大道,一百多年来一直引领着武汉乃至中国的都市化潮头,“改造一新后的中山大道,将会继续凸显这个特征”。

1906年,几乎在后城马路修建前后,浙江商人宋炜臣联合浙江、湖北、江西10名巨商,取“水火既济”之义,发起筹办汉镇既济水电公司。3年后,汉口水塔与为之供水的水厂一道建成,让武汉人喝上了第一口自来水,供水人口一度达到10万之众。

“汉口水塔之设,在中国多年处于领先地位,规模上也堪称翘首,是多少武汉人的骄傲。”张笃勤介绍,汉口水塔塔高40余米,一度是武汉最高建筑,在很长时间里定义了城市天际线。

这里还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电报局。公交、医院、银行、仲裁、信托等兴办都位居全国前列。

视线离开水塔,转向对面。人们会清晰记得,从大洋百货到佳丽广场一段短短路面,每天早晚高峰,公共汽车交织密集,每天吞吐着巨量乘客。

1929年,武汉人第一次坐上公共汽车,16辆美国雪佛兰改装的单开门“凸鼻子”客车行驶在中山大道上。随着城市发展,“凸鼻子”变成“长辫子”电车。

根据今天中山大道改造规划,传统车辆车型大幅减少,大量新型能源车上路。“长辫子”电车不会消失,更多作为“城市景观”出现。武汉地产集团某部负责人黄永华介绍,中山大道一系列全新的智能化站台,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建设。

从佳丽广场往东,几步路远,是江汉路地铁站A出口。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山大道电车站台。

目前,武汉有11条地铁线在建。未来5年,武汉地铁将平均每年开通两条线路。到2021年,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将达到400公里,基本形成覆盖主城和六大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

中山大道位于这张地铁巨网的核心节点。

张笃勤认为,城市之所以异于乡村,现代城市异于传统城市,不仅仅在于人口和住所的简单聚集,更在于公共设施及相关软硬件、城市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就此而言,中山大道堪称武汉的先进之路。

从水塔、电车到地铁,城市百年发生质变,中山大道始终引领时代风气。中山大道的成长,表征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成长。

  从革命舞台到未来梦想:

  中山大道见证人民不息的奋斗

昨天下午,在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前,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铺设地面,三种不同花纹的地砖铺装讲究,青灰、古朴的街道与眼前的这栋大楼交相辉映。

1926年,随着北伐节节胜利,大革命重心转移到武汉。当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首批到汉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入驻南洋大楼办公,出入着国共两党的大批重要人物。

“可以想见,当年一定有无数共产党人,在中山大道上为中国革命忙碌奔走,从事着一个个足以改变历史的谋划、行动。”张笃勤说。

在不远处的中山大道与三民路交会处,记者看到这里的一栋小楼已基本复建完成,顶楼上的红色招牌写着“初开堂”三个字。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王汗吾告诉记者:“大革命时期,这里是著名的长江书店。这间书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设立的出版印刷机构之一,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公开开设的一家书店。”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共产党人从南洋大楼走出,开始走向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在汉召开,会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张笃勤说,南洋大楼见证了大革命的高潮和失败,共产党从巨大挫折中重新站起来,开始新的奋斗,直至革命胜利。

专家介绍,抗日战争、保卫大武汉,以及工人运动、献金运动等都在这里留下重要历史印记。当年,中共为支援抗战,发起献金运动,中山大道见证了武汉市民走上街头、排队捐钱,一致抗日的民族热情。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兵团也正是从中山大道入城,自发列队欢迎的武汉市民将宽阔的中山大道挤得水泄不通。

中建三局中山大道项目副总经理汪明军在南洋大楼施工现场告诉记者,作为中山大道改造的示范段,这一地段施工已接近尾声。示范段的工程标准非常高,人行道将铺设10厘米超厚的花岗岩,可防路面积水、溅水,人行道扩宽至12米,“市民行走在中山大道,踏访各处历史旧址将会更方便”。

从风雨南洋大楼到武汉解放,再到中山大道改造升级即将开街,承载潮流、时尚与现代的市民生活,这条大道呈现一代代人为梦想不停前行的形象。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