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昨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启幕。本届机博会主题为“智能创新、绿色共享”,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方向,吸引美国、日本、韩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500家知名企业参展。“智造”再次成为机博会的焦点。
机器人组成“朋友圈”
武汉奋进机器人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建平打开他的手机,记者选择点击了第三项红外传感器,然后点击“抓取”键。不远处的机器人手臂马上接到指令,很快抓住了摆在面前的第三个物体,正是所选的传感器。
徐建平说:“我们研发出的云机器人,是国内首个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以前,机器人都是“独立”工作,互不相干,现在,可以共享、互联互通,机器人也就形成了“朋友圈”。比如执行一次搬运任务,多个机器人可以互相配合,让效率最大化。
机器人装上3D视觉
安川首钢机器人这次带来的“新板眼”是3D视觉搬运机器人,系统为机器人配备了3D相机及相关软件并联网,相当于为机器人加上了眼睛。通过3D相机,机器人可以自动定位、自动寻找目标并抓取、搬运,大比例减少操作者的重复编程时间,使机器人的工作稳定,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堆乱七八糟的、形状不规则的零部件中,机器人可以“挑出”主人指令的零部件。
武汉和骏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这次带来的是网络+激光打印系统,通过物联网体系,可以同时控制多个打印机,不再需要一线工人出现,已经在多个军工企业中运用。
技术型工程师年薪可观
“机器人不会疲惫、不用倒班,也不会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湖北中扬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赵世强说。眼下,生产的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武汉的汽车、食品、建材、化工等行业,至少可以节省30%-50%的人工;武汉一家食品企业甚至引进了全球顶级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全球速度最快的码垛机器人,企业生产更为高效。
安川首钢机器人销售部负责人王力勇举例说,一家制冷设备公司的生产线上,空调遥控器的生产环节原先需要7名工人,在采用工业机器人之后,所需员工数降到了2名,同时装配效率比过去提高了1.5倍。
机器换人不是不需要人了,恰恰缺的还是人,只是这个人需要具备更高的能力和价值,比如技术型的工程师等专业人才,有的年薪可达四五十万元。
当然,“机器换人”带来危机感也是存在的,尤其在一些没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上,伴随着人力操作极限值的趋近,“机器换人”即将成为一种潮流。 记者孙珺 通讯员林轩
展会上,观众们正饶有兴致地观看智能机械手臂表演。记者周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