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制图:郭 祥
开栏的话
距离中国女排重登奥运之巅,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从首都机场数千名球迷自发接机,到访问港澳时“全城追星”,中国女排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9月20日,张常宁、龚翔宇领衔的国家二队在2016年女排亚洲杯决赛中以3∶0击败哈萨克斯坦队夺冠,球迷们再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3年前,当中国女排在亚锦赛获得历史最差的第四名时,恐怕没多少人会预料到如今这支队伍成就的辉煌战绩。从伦敦奥运周期的低迷到里约奥运周期的崛起,是什么使中国女排走出低谷,连创神奇?相比于老女排以及“黄金一代”,郎平执教的球队有哪些独特之处?超越竞技层面,中国女排能给时代和社会留下哪些精神财富?本版今起推出“读懂中国女排”系列报道,从人、队、魂3个视角切入,讲述中国女排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从里约奥运会归来,22岁的朱婷一度忙到“三过家门而不入”。心心念念的那一顿河南烩面,等了好久才在老家吃上。
头顶奥运冠军和MVP(最有价值球员)的光环,朱婷有足够的资本接受鲜花和掌声。30多年前,中国的郎平曾与美国的海曼、古巴的路易斯并称为“世界三大主攻手”。此后,再无中国运动员达到这一高度,直到朱婷横空出世。很多人感慨,中国排球很多年没出过这样的天才了。然而,这个不善言辞的姑娘赛后却只愿意给自己打“60分”。
9月17日,朱婷抵达土耳其,开启了在世界顶级女排联赛的新征程。临行前,她留下一篇没来得及讲出的演讲稿,里面有一句话:“我没有理由辜负自己,更没有理由辜负队友,辜负中国女排这个最棒的集体。”
排球场上,进攻或防守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所以中国女排主帅郎平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最好的集体。但她也明白,“人”是一支球队的根,人活了,队伍才有向上生长的能量。而中国女排的成功背后,正是一个个“让人活起来”的故事。
无人可用?
眼光放远,伯乐寻千里马
朱婷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被选入国家队是2013年7月。那时,郎平刚接手中国女排不足3个月。主帅的频繁更迭,伦敦奥运会的失利,让这支“金牌之师”的士气空前低落。第一堂训练课下来,面对技术和打法都是“半成品”的队伍,郎平自嘲“就像跳进了一个火坑”。
意识到老队员再往上走的空间有限,郎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人”。以往国家队集训人数一般只有16—18人,“郎家军”几次撒网式海选后,从联赛调动队员近40人,每个位置保持3—4人竞争。
郎平第一次在集训名单写下“朱婷”的名字时,连助理教练赖亚文都不知道这人是谁。“这个小孩我在执教恒大队时见过,特有天赋,但就是特别软。”郎平当时加了一句,“我年轻时也特别软。”而打动郎平的,不只是朱婷的身体条件与潜力,更是她在世青赛夺冠时展示出的那股劲儿。
对于这块璞玉,队里像“国宝”一样呵护。当时身高1米94的朱婷体重只有70公斤,郎平没有“魔鬼特训”,反而控制她的运动量和起跳次数。“郎指导给我拿来她从国外背回来的蛋白粉,让我增加营养,长壮身体。”在朱婷看来,入选国家队成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一传和防守的短板逐渐补齐,转为全面型主攻的朱婷,进步速度如同坐上“火箭”。
破格调入朱婷后,郎平又盯上了国少队的袁心玥,她当时的身高已近2米。但不少教练说,袁心玥是用不上的,差得太远了。但经历过亚锦赛历史最差的第四名后,郎平坚定了培养新人、着眼未来的决心。小到扣球时小臂、手腕的细微动作,郎平一点点打磨着袁心玥的技术。
苦心没有白费,这俩队里最小的“小孩儿”特别争气,在2014年世锦赛上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而“伯乐”郎平还在不断挖掘着“千里马”:从沙滩排球转项的张常宁、6个自由人中选出的林莉、最后时刻才跻身奥运阵容的龚翔宇……“我刚执教时就想着,不能只盯着一届奥运会,得让中国女排后继有人。”郎平看得很远。
损兵折将?
不忘初心,有困难一起扛
刚进队见到偶像郎平,朱婷还有点羞涩,但日子久了,两个人越来越像。朱婷不仅打球风格神似当年的“铁榔头”,遇到困难也跟郎平一样有股“死磕”的劲头。但中国女排这一路走来,挫折与磨难如影随形,这对“不爱哭”的师徒都曾掉过泪。
2015年世界杯前夕,曾是中国女排最难熬的时候。徐云丽、杨方旭意外重伤离队,惠若琪又突发心脏问题,必须停训治疗。连续损兵折将,让好不容易走上正轨的女排陷入困境。“都是长在心头的肉,小惠无法参赛时,郎指导少见地落泪了。”一位教练组成员回忆说。
但中国女排没时间停下来伤感,郎平的计划表是按照2016年里约奥运会倒计时来设计的。前国手李颖曾说,一支队伍是不是强大,就看困难时有没有人能站出来,而“郎家军”的回答总是以一种最热血的方式。
世界杯对阵韩国队的第四局,朱婷拦网下落时崴伤了右脚,当时疼得直哭。但看到韩国队反超比赛,被替换下场的朱婷主动请缨,“郎指导问我还行吗?我想都没想就说:行!”当朱婷一瘸一拐地坚持到最后的胜利,现场观众都起立为她鼓掌。
“奇迹”之所以在女排身上反复出现,是用日复一日的坚持、永不放弃的梦想来支撑。魏秋月的双膝伤到软骨破裂,母亲哭着劝说“孩子咱不练了”,但她为了重回赛场,咬牙熬过了近两年的手术康复期。杨珺菁刚刚伤愈上不了量,每天队友们训练时,就一个人默默绕圈跑,当得知无缘里约奥运时,她坚强地反问“谁说里约就是终点?”
是强者就要面对所有困难——郎平的这句话刻在每个女排姑娘的心头,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的队伍。这3年多来,国家队的队员进进出出,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站上最高领奖台,但每个人不忘初心的付出,这个集体才有创造奇迹的力量。就像惠若琪受伤时所说,“不管我在哪儿都和你们一起奋斗”。
逼入绝境?
可以被打败,决不能被打倒
中国女排有一首著名的队歌《阳光总在风雨后》,那是2004年“黄金一代”登上奥运之巅后唱响的。但在里约,姑娘们反复哼唱的却是另一首歌——《最好的安排》。
这个奥运周期,中国女排捅破了一层层窗户纸:10年世界三大赛无冠、8年18负巴西队的魔咒……惠若琪一直相信,征战奥运的每一个女排队员都带着自己的使命。在队中,她与魏秋月、徐云丽是仅有3个征战过上届奥运会的队员。“就把每一战当成最后一搏吧”,肩膀里因伤留下7颗钉子的惠若琪对自己说。
但姑娘们没想过这条路会如此曲折。在里约奥运会赛场,小组赛输了3场球,大家心里憋着一股气,又发泄不出来。年龄最小的龚翔宇几次哭鼻子自责,“郎指导你不该带我来啊。”郎平说:“孩子,比赛还没打完呢!老女排输的球多了,你得想着怎么翻过来。”那几天,教练与队员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不知有多少次恳谈,谁有心结讲出来,大家一起扛。
“一支球队,好的时候很容易拧成一股绳,在困难时候,还能依靠在一起互相支持,这才特别可怕。”郎平麾下的这支女排,不但团结如一家,更锤炼出“可以被打败,决不能被打倒”的血性。进入淘汰赛阶段,各队都重点盯防朱婷,郎平嘱咐她,“你到国家队已经三四年了,是我们进攻的灵魂人物,多困难你也得顶住。”结果,朱婷场均轰下近30分,连郎平都感叹“这孩子真挺硬的”。
1/4决赛对阵巴西队的那场球,全场近万名观众嘘声震天,中国女排却仿佛自带“耳塞”。打到如此忘我的境界,背后是超乎寻常的专注度和战斗力。在赛前的准备会上,郎平开了个玩笑:“这个训练馆咱们定到了决赛那天,提前走人家也不退钱了,咱们得练够本,对不?”姑娘们齐声回答:“这不会是最后一场比赛,我们还想多打几场球呢!”
幸运女神并不慷慨,所谓逆袭或运气,只是胜者的谦辞。当决赛完美“复仇”塞尔维亚队后,有人问起小组赛首战腿部就受伤的杨方旭,为何还能防守得如此漂亮?“有一个球我的手没跟上,就拿脚防起来了,我想着就算腿再断了,也要拼命救起来。”杨方旭坚定地说。树木结疤的地方是树木最坚硬的地方,而中国女排也是一样。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3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