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生活区里的红砖房留存了63年的记忆
对武锅这个称呼,武汉人并不陌生。跨越了一个甲子的武汉锅炉厂曾与武钢、武船、武重并称为四大武字头企业,在锅炉行业也曾是与哈锅、上锅、东锅齐名的四巨头之一。这个1953年在洪山宝通寺对面动工兴建的老厂,已于2009年搬迁至东湖高新区,原厂生活区将蝶变为大型商业零售综合体。
就在拆迁进入尾声时,记者深入武锅社区,听老武锅人忆述几段“光阴的故事”……
图为:几名老者围坐对弈
深夜,走进武汉宝通寺对面的武锅社区约100米,路边一栋三层楼红房子墙角散射的光亮引人侧目:一盏节能灯点亮墙角凿开的“小窗”,上悬的纸板写明“副食店正常营业”。店老板沈正华正微探出头将一包零食递给熟客。
沈正华,63岁,原武锅维修工,与武锅同龄。1960年父母在武锅站稳脚跟后,将7岁的他从孝感接到武汉生活,三层楼红房子是他在武锅最初的记忆。“那时住三层楼还是蛮玩味的。”老沈用武汉话自豪地说,父母都是7级工,技术人员才住红房子,当时住一楼,一间房17平方米,两家共厨卫。
图为:早点摊保留着老社区的本真味道
一生光阴的故事浓缩在此,一草一木自然都刻在他的心里。“瑞景广场原是煤气站,社区中心就是基建车间。”老沈是武锅“活地图”,每每看见武锅厂区的新模样,回忆之门亦自然打开。
待武锅社区拆迁,他去年5月已签拆迁协议搬走,但仍有深深眷念,“店面是租的,经营10多年,好多门店已搬走,我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暂未搬迁的居民服务。”
图为:沈正华通过墙壁上凿出的小洞将一包零食递给熟客
与老沈相似,54岁蕲春人骆明达与妻子的理发店扎根武锅社区已23载。为方便熟客,他将理发店搬到就近的石牌岭,仍叫“文文理发店”,剃头费还是多年不变的每人10元。
老骆对现状非常满足,边理发边笑着说:“现在不像以前顾客盈门,但还是老熟人居多,他们打电话知道我搬到新店,虽远也来。拆迁后邻里情仍在,这就足矣!”
60多年的老社区,有100多栋宿舍。拆迁,多少会让人感怀,有位微博网友感慨:人生的前二十四年都在武锅社区度过,作为一个北漂,北京我不熟悉、武汉也日渐陌生,唯有这片社区,是心底那片最亲近最熟稔的所在……
图为:和现在流行的发型店不同,骆明达不追求各种花哨的烫染,只精心于剪出最适合顾客的发型
如今,武锅社区正涅槃重生,再过两三年,这里将崛起“华中乃至全国定位较高规模的商业零售综合体”。
“老武锅的记忆已经深深烙在我们心里,但怀旧不是要守旧。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总要向前看,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老沈望着远处的高楼对记者说。(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宋枕涛、文/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