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进入重症监护室与医护人员一起照看孩子通讯员供图
(徐芳通讯员周建跃温红蕾)胎龄仅26周,体重970克的极低体重超未成熟儿,经过112天的治疗及恢复,于9月6日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康复出院。
多科室协作26周宝宝顺利完成心脏手术
妈妈吴女士今年34岁,曾流产两次,死胎一次,好不容易通过促排卵怀上了双胞胎,5月11日,怀孕刚刚26周时却发生早产,其中一个宝宝因先天性严重畸形无法存活,仅存的这个体重仅970克的宝宝弥足珍贵。
小患儿一出生就被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该科主任夏世文介绍,他除面临早产儿的所有风险外,还被查出患有一种早产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因此导致严重的肺水肿,无法自主呼吸,只能用上高频的呼吸机辅助通气。考虑到孩子太小,耐受力差,管床医生刘红艳曾尝试通过保守治疗促使其导管闭合,无奈几轮保守治疗均无效。
6月14日,在患儿出生28天、体重1100克时,医院组织新生儿外科、心外科、麻醉科等多科室专家经反复会诊,做好预案,为患儿成功实施手术,将未闭合的动脉导管结扎。这是目前湖北完成的首例极低体重超未成熟早产儿的心脏手术。
病情一再反复医患双方携手闯过难关
心脏手术后,患儿病情得到改善,但还面临着所有早产儿都需要跨过的呼吸、感染、喂养等几个关卡。
由于肺的发育不成熟及长期的呼吸机辅助通气,小患儿面临了严重的感染以及慢性肺部疾病,特别是接受治疗的前两个月内,病情一再反复。
“走三步就要退一步”,医护人员和家长都渡过了一段焦灼期,好在医患双方充分信任,新生儿科出动“最强力量”,24小时严密监测,多次调整治疗方案,尽全力抢救患儿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医源性的损伤,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8月初,患儿由气管插管转为无创通气,鼻饲改为肠道喂养,终于向逐步好转迈进了一大步。
家庭参与式护理宝宝康复出院
病情稳定之后,吴女士被允许每天进入重症监护室,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亲自喂奶、换尿布,并作袋鼠式护理,宝宝病情也一天天好转,体重也长到了2.8公斤,经过全面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暂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已于6日康复出院。据了解,这是我省康复出院的超早产儿中胎龄最小的孩子。
夏世文主任介绍,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早产儿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特别是胎龄小于28周的超未成熟儿,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但对于一些生育困难的家庭而言,再小的宝宝都显得弥足珍贵,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类小生命也能被挽救成功,希望家长不要轻易放弃。
但由于胎龄小的早产儿合并症多,救治过程十分精细复杂,需要在有足够技术条件和医疗水平的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存活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